2006年06月26日 紅網
今天(6月26日)是國際第19個禁毒日,在此前后的幾天時間里,有關禁毒的宣傳和行動集中、“常規”地多了起來,冷寂多時的禁毒活動又熱鬧非凡,但是,“熱鬧”的禁毒日需要我們的冷靜反思。
反思一:為什么在禁毒治理成績的盤升中禁毒效果不明顯?每年禁毒日前夕,國家有關部門都會公布上一年度禁毒成效,共偵破毒品犯罪案件XX萬起,抓獲毒品犯罪嫌疑人XX萬名,打掉販毒團伙XX個,但是,禁毒形勢似乎一年比一年更加嚴峻,截至2005年底,中國有吸毒人員78.5萬名,在禁毒治理成績的盤升中禁毒效果卻不明顯,背后必然有很多東西值得深刻反思。相反,韓國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展了“與犯罪的戰爭”的禁毒行動,大力打擊毒品犯罪,使毒品犯罪案件和犯罪人數大幅下降,很快進入“毒品清凈國家”行列,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反思二:為什么禁毒宣傳活動離不開“冷清一年”“熱鬧幾天”的慣例?每年只有到了禁毒日前夕,禁毒干警才走進中小學?禁毒晚會才走進電視?禁毒宣傳車才開上街道?銷毀毒品的鍋才點燃?輯毒警犬才對市民親近?戒毒人員才演講?禁毒撲克才發行?禁毒事跡才發現?禁毒需要持續的溫熱,而不是幾天的熱鬧,“冷清一年”“熱鬧幾天”的禁毒氛圍是培育不了全社會的禁毒意識。
反思三:為什么禁毒缺少普遍的社會感化?一個尷尬的現象是,明星、名人喜歡擔任這“形象大使”那“形象大使”,但是惟獨少有人愿意擔任“禁毒大使”,明星、名人熱衷其他公益活動的人很多,但是惟獨熱衷禁毒、幫助吸毒者的人太少了,明星和名人欠缺禁毒熱情,就更不用說老百姓的禁毒意識了,其實,再好的藥品治療毒癮,也遠不如普遍的社會理解和感化對禁毒的推動,一個缺少普遍的社會感化的禁毒氛圍是沒有人性化的教化,必然產生不了好效果。
反思四:為什么銷毀毒品一定要濃煙滾滾?一到禁毒日,很多地方在鬧市支起了大鍋,對成噸的毒品進行焚燒,烈焰騰空、煙塵彌漫,不但污染了城市空氣,而且掩埋后對環境也造成了二次污染。令人欣喜的是,廣東首次采用發電方式銷毀毒品,6月26日當天,5噸毒品將全部燒了發電,根據保守估計,至少能發出4000度的電能,如果按市民每戶每天用電5度的規模來計算,完全可以供800戶家庭使用一天,晚上一些市民就能用上毒品發的電,由于毒品的熱質相對一般的生活垃圾要高很多,因此發出來的電量,比同重的生活垃圾要多近一倍,變廢為寶,造福市民,這樣的環保銷毀應該推廣。(《新快報》6月25日)
反思五:為什么戒毒所的工作人員可以是煙民?新聞報道說,記者到某地一解毒所采訪,很多工作人員本身就煙不離手,試想,戒毒者面對工作人員的吞云吐霧的享受型示范,有多少被強制戒毒者能夠經受得了如此行為暗示的挑逗和誘惑?一方面讓戒毒者戒毒,另一方面幫助戒毒的人卻在進行負面的示范,這也就是我們的一些戒毒為什么效果不好的原因。所以,營造一個戒毒的社會氛圍顯得至關重要,畢竟戒毒需要榜樣作用。
作者: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