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勝
●政府為何要實行義務教育,原因在于通過教育得益的,不只是受教育者個人,而且是整個社會——教育塑造的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教育收費問題總能牽扯公眾敏感的神經。正是高考招生的關鍵時刻,“交20萬就能上清華大學”的傳聞鬧得沸沸揚揚,而上周末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義務教育法修訂草案關于叫?!靶V行!?、嚴禁公辦學校以“改制”為名亂收費等規定,也引起熱議。
近年來頗受關注的教育收費問題,是“教育產業化”的產物。所謂“教育產業化”,就是將政府投資的教育事業改造成為像工廠、店鋪一樣能生產“金蛋”的產業部門,其途徑就是對受教育者收費。
于是,教育機構紛紛“核算成本”,在物價部門的許可下,從研究生教育到中小學、幼兒園,各地各校都有自己的收費標準,教育就此成為逐利的市場,而數億未成年人就是這個市場最大的“客戶”。因為“教育產業化”之前已有《義務教育法》,一些地方為了逃避義務教育的責任,紛紛鼓勵甚至是逼迫中小學校以“改制”、辦“校中?!狈绞健爱a業化”。
教育是不是需要受教育者付費進行等價交換的資源?其實早有公論——教育屬于由政府稅收支持的公共產品,接受教育是基本的公民權利。正是有這樣的共識,近兩年來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多次明確反對教育產業化。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花錢就能上大學”受到公眾的廣泛質疑,禁止中小學?!案闹啤眮y收費則成為立法呼聲。
最近筆者出訪意大利、英國等地,經歷的幾件小事感觸頗深。一是,國內習以為常的賓館免費上網、飛機上隨叫隨到的免費飲料、點心,筆者所見也有收費的——在倫敦,賓館寬帶上網的費用是15分鐘3英鎊,按人民幣折算每分鐘3元錢。二是,國家博物館、美術館大都是免費向公眾開放的。無論是幾乎收集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所有偉大繪畫作品的烏菲齊博物館還是舉世無雙的大英博物館,總能看到成群結隊的孩子免費參觀,盡情地接受那些人類偉大藝術作品的熏陶。
這說明什么問題?就是在這些學者、專家口口聲聲要我們仿效學習的市場經濟國家里,收費和免費其實有著非常明確的界限——公益事業,多由政府埋單。除此之外,哪怕是“上帝”,對不起,請按價值規律和供求關系付錢。
經濟學被視為是“社會的天文學”,因為任何單位的任何社會活動都是按某種特定經濟規律運行的“天體”的必然行為,教育當然不能例外。政府為何要實行義務教育,原因在于通過教育得益的,不僅是受教育者個人,而且是整個社會——教育塑造的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長遠去想,政府通過二次分配為未成年人的教育“埋單”是理所當然,這與那些鼓吹“教育產業化”人士津津樂道的成本—收益理論非但并不違背,還著實高出了不知多少。
《華東新聞》 ( 2006-06-26 第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