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28日來源:江南時報
這一代的莘莘學子遠不是八九點鐘的太陽,前所未有的勞形苦心,早已令他們變得暮氣沉沉。他們不但要在應試教育中將自身不斷扭曲成高速運轉的機器,而且往往尚未來得及創造出一分錢的勞動價值,就已是負債累累。年輕從某個層面來說便意味著富有,然而眾多學子的青春履歷里,卻分明已寫滿了赤貧。
6月27日的《新京報》有消息說,北京郵電大學2002級400多名大學生在入學時向工商銀行申請了助學貸款,但在畢業時發現,大家同樣的貸款卻需要支付不同的利息,其中差額高達上千元。甚至有人貸款2.4萬元,利息高達1.2萬元(包括國家的50%貼息)。日前,工商銀行北京分行承認因“操作失誤”導致差異,對此表示歉意。
深究銀行是否確真“操作失誤”意義不大,要對此表示歉意的也絕不僅是這家銀行。求知不僅是完善自我的一條必經之路,也是每個人在報效國家、回饋社會之前必然要拉響的一段前奏。正如沒有收入就沒有納稅的責任和義務一樣,我們的社會沒有任何理由要莘莘學子憑空背負如此沉重的債務。當我們再次以憐惜的目光注視著學子們力盡筋疲的背影時,該當意識到整個社會對其已經有了某種不該有的虧欠。
我們愧對著這一代的年輕人!我們能讓載人飛船遨游太空,能讓GDP數據連年增長,能讓無數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卻沒能給肩膀和心靈都還十分柔弱的學子一個相對輕盈的青春。今天上了年紀的為人父母者,不妨想想自己當年的求學歷程。我記得我當年是帶薪念的大學;教育部部長周濟那年留學美國,也絕對不是自費。
教育高收費、亂收費所遭遇的批判,委實不能算少了,學子貸款念書的現實卻仍然在延續。尚未跨出校門,眾多學子就已負債累累,這樣的青春,這樣的教育,所隱含的悲涼和殘忍,是任何說辭也無法遮蔽的。(廖祖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