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29日 新京報
在日前舉行的經濟學50人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提出,中國實現全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條件已經成熟,他認為,起碼在財政上已可以支撐這個龐大的福利體系。吳的這一觀點被指“前衛”。(據6月27日《北京晨報》)
也許是中國的社會保障政策產生過程公眾參與不充分,即使是媒體,也對社會領域的政策進程缺乏了解,所以,才會出現諸如“吳敬璉稱我國有條件實行全民低保觀點被指前衛”的一驚一炸。
全民低保:跳一跳就能摘下的果子
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全民低?!睉摯笾孪喈斢诔鞘械捅<愚r村低保,而城市低保自1993年從上海起步,到1999年全國普及,再從2001年到2003年突破“資金瓶頸”,到2005年,城鎮居民中已經有997萬戶、2233萬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各級財政共支出低保資金191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的專項轉移支付為110多億元。農村低保發展勢頭也一片大好,2005年,全國共有14個省的1534個縣(市、區)建立了農村低保制度,有村民385萬戶,777萬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據《2005年民政事業統計發展公報》。
由于目前農村低保的資金仍由地方財政,包括省、地(市)、縣三級分擔,所以在公報中未能列出農村低保支出的總計數。)
看了以上城市低保與農村低保的發展態勢,對吳敬璉“拋出”的“驚人觀點”
———“中國實現全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條件已經成熟”,是不是感到這個“美好前景”就是顆跳一跳就能摘下的果子。
為何專家說法引起擔心
為什么專家的說法會引起媒體和公眾的擔心呢?可能是因為公眾對低保制度不了解??雌饋?,中國農村還有那么多貧困人口,都給他們發救濟,那要多少錢?這個問題在建立城市低保的時候也曾經長期困擾決策者。事實上,低保制度是這樣一種制度,即根據維持最起碼的生活水平的需要設立一個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當一個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于低保標準時,政府就按照這個家庭提供救助,使之收入水平達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這在專業圈子里叫做“補差”,2005年城市低保的全國平均補差水平是72元/月。
那么,這么一點錢為什么能夠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呢?應該說,低保制度在社會心理方面所起的作用要遠遠超過物質方面。拿城市低保來說,失業人員最大的失落是“沒有人管了”,現在政府通過低保來“管”,每個月又能穩定地領到一筆錢,雖然不多,日常生活還是有保證了。貧弱群體心里踏實了,社會穩定的目標也就能實現了。農村低保也是一樣,要扣除農民的家庭收入后進行補差。農民有塊地,多少總有一點收入。他們最缺的是現錢,所以每月能夠拿到30—40元,這對他們來說,應該是“很可觀”的收入。
農村低保“最后一跳”需要多少錢
為了完成農村低保的“最后一跳”,去年年底,民政部請出一批社會政策專家,分赴已經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省市進行調研。在《遼寧、河北兩省農村低保制度研究報告》中,提出了這樣的分析:目前農村低保制度的發展態勢,大致相當于城市低保制度1997年下半年的情形,其發展正處于一個關鍵時刻,亦即促一下就能全面覆蓋,但若沒有外力推動,則也可能停滯不前。如果中央政府能像推動城市低保一樣去推動這項制度,估計農村低保制度將在2—3年內做到“全覆蓋”。
2005年,政府的財政收入已經達到3萬億元,僅增收部分就達5000多億元,中央財政加大支持農村低保的力度應該不成問題。
建立農村低保制度究竟需要多少錢?如果按每人每月“補差”30—40元計算。
如今還沒有享受低保的2600多萬貧困人口每年大約需要100億元。但是,這筆錢并非都要“新增”。按遼寧省的說法,取消農業稅后中央給地方的轉移支付款項中,已經有“農村特困戶救濟”這一項,2005年在遼寧省是1.62億元。而全省農村低保資金是2.54億元,這筆款項占的比重是64%.也就是說,實際上,有2/3的錢中央實際上已經掏出來了。
2005年遼寧省農村低保的補差金額是30元左右,即使遼寧省補差金額增加到40元,也不過再增加1.5億元。
所以,如果假設遼寧省正在全國平均水平上,除去已有的中央轉移支付的資金,全國“新增”投入也就在30億-50億元之間,而貧困人口每人每月可得到低保救助金為40元。按比較寬裕的計算,整個資金量再翻一番,也不過100個億,相當于2005年財政收入的0.33%.所以說,解決農村低保的資金問題的前景應該是很樂觀的。
總之,吳老的呼吁很及時,吳老的觀點也很實在,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最近,高層也都在作相關的調研。
希望能夠早日完成“最后一跳”,把成熟的果子摘下來,讓農村的貧困人口盡早享受到最起碼的“國民待遇”。
□阿諍(北京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