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
背著小書包,手提大袋子,8歲“報童”譚沙成了長沙一些公交車上一道特殊的風景。去年3月,譚沙的媽媽譚桂蘭得了嚴重的尿毒癥,一病不起,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已是一貧如洗。小譚沙為攢錢救媽媽,從今年5月初開始了他的“報童”生涯。每天下午放學后,他一個人坐車去火車站批發報紙,然后上公交車賣報,近兩個月來風雨無阻。(《長沙晚報》6月28日)
一個八九歲的孩子,原本是天真無邪的年齡,為了挽救已患尿毒癥的母親,小譚沙便開始“早熟”起來——開始報童生涯。不知別人感受如何,筆者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總感覺這樣的“特殊風景”令我們心痛,讓一個八九歲的孩子去從事這樣的賣報生涯,簡直是對孩子的摧殘。我們不忍心看到這“感人一幕”。一個八九歲的孩子,應該回到與他年齡相仿的社會環境中,不應該讓他背上如此“重負”。
或許有人會說,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適當地讓小譚沙經受些生活磨難,這對譚沙的成長,對他的人生歷練會有好處,筆者不這樣以為,因為這種過早過多地承受家庭重負的行為會把一個孩子“壓垮”的,會對這個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我們的社會如果不能及時伸出救援之手,繼續讓小譚沙在公共汽車上“行走”——為添補家用而賣報,為救母親而賣報,小譚沙那顆幼小的心靈遲早有一天會扭曲變形,因為人性的光澤已蕩然無存,小譚沙就會對整個的社會失望,甚至絕望。
小譚沙的舉動不但深深刺痛了大人們的心,同時也在拷問著我們的社會救助機制。這幾年有關賣身救母,賣身救父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人們在為這些“義舉”深深感動的同時,也發出了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呼吁。一個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標志不但是能善待老人和孩子,更為重要的是,對那些由于遭受家庭變故,或遇到種種意外而身處險境的人也能給予人道主義的關懷。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考量,越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社會保障機制就越健全,應該讓社會保障的恩澤惠及所有的公民,一個八九歲的孩子是不應該分扛這種“人間災難”的。政府也好,社會各界也好,應該擔負起應有的社會和道義責任,不能讓一個八九歲的孩子去經受這種人間磨難——精神的和肉體上的。
八九歲的孩子是個不諳世事的年齡,是個坐在教室里集中精力學習的年齡,當他為生計所迫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跡和學習軌跡的時候,每個有良知的人心里都會隱隱作痛??抠u報救母無疑是杯水車薪,在這樣一種情勢下,政府不能坐視不管,社會各界不能坐視不管,大家只有都積極行動起來,挽救這個可憐的家庭,挽救這個不諳世事的孩子,才能真正體現一種人間應有的善意和溫情。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吧,8齡童為救尿毒癥母親上街賣報賺錢已成為一種社會之痛,人間之痛,我們每個人都不愿看到這種“特殊風景”。
肖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