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6月28日電 盡快走出“教育GDP”誤區
新華社記者張曉晶
隨著高考成績的公布,一場對高考升學率的比拼又在各地陸續上演,“高考狀元”上報紙、電視揚名,對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予以重獎。高考升學率像多年來各地追求的經濟GDP指標一樣,成了一些地方領導干部顯示政績的籌碼。
高考成績好、多幾個考生上名牌高校都是好事,但這并不表示一個地方教育工作成績大。對高考升學率的片面追求,會影響教育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去年,有的地方把高考成績登在黨報上進行公開排名,有的地方黨政領導因為高考升學率下降公開道歉,就很能說明問題。
近年來,一些地方對高考升學率的片面追求,已經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有的地方喊出了“抓高考要抓出血來”這樣血淋淋的口號;有的地方財政并不富裕,卻投資上億元打造重點高中;有的地方弄虛作假,由學校出面組織高二成績優秀的學生參加高考;還有的地方干脆花錢“買”考生,以制造上線人數、升學率的虛假繁榮。每年高考結束后,地方要對學校排名,學校要對老師考核,以升學率來定獎懲、定升遷。如此一來,高考、中考升學率便成了教育發展的“硬道理”。
實際上,不少目光瞄準高考升學率、花大力氣辦“重點”學校的地方,義務教育普遍還處在“溫飽”線上,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都有不少薄弱中小學校,校舍破破爛爛,文體設施貧乏,教學方法還停留在“一本書一支筆”階段,政府應該撥付的生均公用經費基本為零,辦學條件長期得不到改善。長此以往,與我們的教育宗旨就相去甚遠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貫徹科教興國方略,提高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打好根基的事,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各級政府在發展教育事業上應當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既要鼓勵優秀學生上名校,也要為大多數學生創造發展機會,把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入到義務教育、職業教育上去,不能僅僅盯著高考升學率,以“一俊”遮“百丑”,盡快走出“教育GDP”的誤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