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30日 華夏時報
我是山東日照人,曾經多次去過北京。每次去北京,其變化之快和變化之大都令人驚訝。我更為奧運北京的蓬勃發展和欣欣向榮感到高興。
要說人文北京缺什么?我結合自己的感受細細思索歸納后,認為有800多年都城史的北京,不缺歷史遺跡,不缺文化名勝,更不缺城市的文化內涵,而是在部分北京人身上缺乏一種博愛、奉獻、包容及榮辱感的人文精神。
去年,在天安門前某一著名的胡同里,興致勃勃行走間,忽然聞到一股刺鼻的臭味。細觀察,發現在街道一個下水口的蓋子上,竟是赫然一堆大便,刺鼻更刺目。這與一個保持了千百年文化氛圍的大城市形象格格不入。還有一次,在一家旅游商店購物時,筆者不慎將一件在它處購得的紀念品遺忘。出門沒多遠發現之后便回去詢問,店主答曰:“不錯,是撿到了,想要回去要給我10塊錢?!惫P者無奈,只好用10元錢換回遺失物。這些時候,筆者都能隱約感到一種北京人對外地人的輕視,看到一種高高在上的神態。這雖然都是一些小事,但卻體現了部分北京人的人文涵養不夠,體現了一個城市的人文精神不足。因為,北京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處處體現出的精神面貌,都是北京的人文景觀,更是“人文奧運、人文北京”的亮點所在。
京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外來的無數游客,他們除了看到恢弘的古老建筑、精致的文藝作品的同時,每天看到最多、接觸最多的卻是北京的都市生活,而這些更能讓他們感受到北京的人文精神。因此,結合當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活動,我認為北京更應該在市民的精神風貌上下工夫。從塑造良好的人文奧運環境著眼,從學生和年輕人著手,從日常生活的細微小事下手,真正樹立起北京人城市主人翁的責任感和榮辱感。不要讓其他到北京的游客和我一樣,在感受和品味古韻北京的同時,卻感受到一種心靈的浮躁,一種世俗的功利,一種城市主人榮辱感的缺失。讓北京多一些關愛,多一點溫情,多一份博大,多一些容納之心!
吳乃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