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里埋
2006年06月30日
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就要全線通車運營了。坐著火車去西藏——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愿望就要變成現實。
可以預見,這條“天路”將迅速成為國內最為火爆的旅游線路。在6月28日北京、西寧和成都出售進藏列車車票的第一天,除了北京有少量硬座車票沒有售出外,車票在幾個小時內就所剩無幾。一項調查則顯示:90%以上的國內游客都還沒有去過西藏,而且絕大部分都希望能坐著火車去西藏。
據西藏自治區旅游局預測,西藏每天將新增游客3000人到4000人,途經青海進藏的游客數量每年將增加約40萬人次。一個嚴峻的挑戰擺在面前:在旅游業促進西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環保工作也任重而道遠。
青藏鐵路環保投資達15.4億元,通車后,還將啟動環境保護保證系統,即對鐵路兩側設立三個不同等級的保護帶。同時,在青藏鐵路上運行的普通客車、旅游專列、觀光旅游列車,一律實行垃圾定點移交,污物集中排放。這些環保措施,令人欣慰。
然而,這些環保措施,僅僅能夠保證青藏鐵路沿線的環境不被破壞,對于更為廣泛的可能存在的環境破壞行為,則無能為力。游客坐在全封閉的列車里,在三天兩夜的時間里制造的垃圾,固然可以進行集中處理,與車窗外的世界無關;然而,當他們走出車廂,在廣袤無邊的青藏高原上一邊欣賞美麗風光,一邊制造著垃圾,又該如何是好?
顯然,再多的環保措施,也不能保證游客制造的所有垃圾得到妥善處理。即使制定嚴厲的罰款措施,在“法不責眾”的心理預期下,在監督成本過高、缺乏可操作性的情況下,也無濟于事。畢竟,制度不是全能的,它要靠人性的支撐。從根本上來說,保護西藏高原上的生態環境,必須依靠每個游客自發的公民素質和環保意識。
實際上,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已經受到越來越令人堪憂的傷害。調查顯示:大面積冰川消退,平均每年減少147.36平方公里;24年來,烏蘭烏拉湖面積萎縮了10.62%,青海湖面積減少了60.6平方公里,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0厘米……已經日益脆弱的生態環境,實在經不起游客帶來的垃圾污染。
請帶著一顆干凈的心靈去西藏。干干凈凈地去,干干凈凈地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