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廣州日報
文成公主的美麗傳說,其實正是一次從起點再到起點的旅行。在這條用鋼鐵和枕木鋪就的“新唐蕃古道”上,西藏正在遠行,這也是中國向世界遠行的一個印記。青藏鐵路必然會越修越遠,也越修越精致。
前兩次進藏,都是空中來去。據說沒有乘車走過青藏線或者川藏線,都不算真正進藏,因此,每次看到自駕車帶著青藏風塵驕傲地從拉薩街頭駛過,都會情不自禁地神往和慚愧。直到昨天,青藏鐵路的通車終于讓我有了一個新的機會——坐火車進藏,走當年文成公主馬踏的雪域圣地。
在青藏鐵路抵達拉薩之后,人們已經開始猜測青藏鐵路可能在抵達拉薩之后繼續延伸。事實上這種延伸從物理上說完全是有可能的。無論是西藏東南部的“小江南”,還是傳統的后藏沃土,都迫切需要大運量的穩定交通工具。如果青藏鐵路能夠經過成功的試運行,那么在整個青藏高原上修建鐵路網將不再是夢想。
然而,建成通車僅僅是青藏鐵路的開始。終點不在拉薩,也意味著青藏鐵路并非只有物理意義。俗話說,“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青藏鐵路的終點,自然是希望能夠通向西藏富裕和發展的天地。但是西藏不僅僅是西藏,它更是中國西南邊陲那塊最高、也最需要發展的土地。這條運行在青藏高原上的鐵路,不但是西藏歷史上第一條鐵路,也是西藏發展的一次新的嘗試。因此,在這條天路旅程上,我們需要更加審慎地選擇起點和終點。
青藏鐵路的終點,通向傳統文化與現代形式的終極命題。紛至沓來的旅客們在對神秘藏傳文化頂禮膜拜的時候,是不是也帶來了現代社會呼出的“二氧化碳”,氧化那些曾經與現代社會隔絕千年的文化瑰寶?文成公主曾經用她自己的馬蹄,檢驗了中原文化與西藏文化交融的可能。今天我們同樣要問,隨著火車一同進入西藏的商業社會氣息,是否能與寧靜的傳統文化和諧共處?
青藏鐵路的終點,也通向尋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香格里拉”。在青藏鐵路的開工論證中曾經有不少學者對鐵路修建過程中以及修通后可能對沿途造成的環境破壞感到擔憂。因此,這并不意味著“青藏鐵路模式”已經通過了自然的檢驗。青藏鐵路經過的地方,有不少都是千百年來人跡罕至之處。如何為西藏保留一塊潔凈的自然環境,這是考驗青藏鐵路模式的新起點。
青藏鐵路的終點,還是整個世界的認知改變。因為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西藏對于整個世界來說,充滿了想象的審美。雪域天國的絕奇,不但造就了西藏在整個世界無可比擬的崇高地位,其實也造就了世界上不少人對西藏的偏見與誤解。直到今天,西藏出現在某些西方媒體的眼中時,大多數積極參與爭論者,其實都沒有去過西藏。隨著青藏鐵路的延伸,更多的國際交流必然出現,西藏將更加面對全球的關注。
從此刻起,青藏鐵路的終點,同時也是“青藏線模式”的起點。從傳統的單純追求效率,到今天以和諧發展觀來看待地區發展,“青藏線模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實踐的可能。盡管從目前來看,地處西南邊陲的西藏自治區仍然因為自然環境和發展歷史的限制而落后中原,但是交通畢竟是改變發展狀況的重要途徑。
350多年前,西藏的五世達賴到北京朝見順治皇帝,路上走了3個月,350年后,從北京到拉薩,只要2天。起點和終點互換,3個半世紀的歷史換來了時空的縮短。更不用說遠溯漢唐,充滿動人傳說的唐蕃古道成為中原文化與西藏文化的交融的符號。文成公主的美麗傳說,其實正是一次從起點再到起點的旅行。在這條用鋼鐵和枕木鋪就的“新唐蕃古道”上,西藏正在遠行,這也是中國向世界遠行的一個印記。青藏鐵路必然會越修越遠,也越修越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