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銀
近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對2005年度審計工作報告進行分組討論。正在人民大會堂山西廳參會的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毛如柏對記者說:“審計報告中對青藏鐵路環境保護方面的評價應該說是比較貼切的。”“青藏鐵路的建設者不僅修建了一條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世界一流高原鐵路,同時也修建了一條生態環保型鐵路,成為我國大型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的樣本,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近日《新華每日電訊》)
建設青藏鐵路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之初做出的戰略決策,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對加快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結,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義。青藏鐵路由青海省西寧市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全長1956公里。青藏鐵路沿線生態系統類型多種多樣,生物群落豐富多彩,是我國和南亞地區的“江河源”和“生態源”,也是世界上僅有的獨特生態環境系統和世界山地生物物種一個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其原始生態環境在全球占有特殊的地位,但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壞不可逆轉,有的草皮植被恢復時間需要上百年的時間。因此,青藏鐵路環保舉世關注,也就是說在青藏高原這種原始、獨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態環境中修建鐵路,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在建設和施工中要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
據有關部門介紹:青藏鐵路全線用于環保工程建設資金將達20億元,投入如此巨資從事鐵路建設環保工作,這在中國鐵路建設史上還是首次。為了保護青藏鐵路沿線的生態環境,建設者們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中鐵二局規定:開工前,所有的臨時、正式工程都必須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環保措施,并經環保部、監理審批及優化后方能開工。鐵十四局所在區段,為了讓羊群過路還特地停工五六天,施工人員擔心藏羚羊不過路基,還采取降低緩坡高度、派人巡邏看護等措施讓羊群早點過去。甚至還向青藏鐵路建設指揮部發過《關于請求協調藏羚羊通過鐵路工地的緊急報告》,真可謂情真意切。
為了保護青藏鐵路沿線的一草一木及野生動物,各施工場地周圍均設置了鐵絲網和綠色塑料網進行隔攔,界定了作業區和活動范圍,防止施工人員和施工機械、車輛隨意進入施工場地以外的區域;營地和施工便道盡量選取在無植被或植被較差的地方;在溫地路基施工過程中,首先界定施工范圍并對范圍內的草甸進行移植、養護;在路基基底處理過程中,嚴格按照設計要求施工,確保地下水流向路基基礎外和路基兩側的草地。就連生活垃圾都實行集中回收、分類處理,生活污水須經氧化處理后排放,生產污水須經沉淀處理后排放,含油廢水須經涌油池處理后回收……所有的措施都是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都是為了把青藏鐵路建設成一條世界鐵路建設史上具有時代意義的生態綠色通道。
與青藏鐵路建設不同的是,近幾年來,許多重點工程曾多次因環境問題被叫停。僅2004年,就有總投資高達1179億元的30個違法開工項目被叫停;46家未啟動脫硫項目火電廠的名單被公布,6000多家違法排污企業被關閉。另外,因環境問題引起的糾紛,每年僅投訴到環保部門的就有數十萬起。令人不解的是,為什么這些項目能繞道環境保護評價就開工建設呢?為什么每年的環境糾紛仍然居高不下呢?這里除去能源緊張、利益趨動、管理體制等因素外,一些領導干部的發展觀念、政績觀念存在問題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為了追求GDP寧愿犧牲環境的錯誤思想,有的部門仍然固守“交費就可以排污”的舊思維,甚至還有某些實權人物因權錢交易而故意行政不作為。
其實對于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人人都知道,但在事實面前總有一些領導干部有禁不止、有令不行。但愿我們的各級地方政府都能以青藏鐵路建設的環保意識為一面鏡子,不要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寧可犧牲一點發展速度,也不要把環境破壞殆盡。多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盡自己的一份責任和義務,少給我們的子孫留下生態保護方面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