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羅瑞明
“成都17歲女孩為勵志在豬圈住了14年 ”的故事被報道后引起社會各界爭議,有人認為這個故事太虛假,也有觀點認為“其父母涉嫌虐待,明顯是在犯罪”。昨天記者采訪了女孩所在四川崇州魚塘村村長祝先生,祝村長否認了女孩家長有虐待的行為,但是承認女孩家長曾有“家里確實經濟困難,希望媒體宣傳幫助”的想法。
3歲住進豬欄,14年與豬為伴,為的是“臥薪嘗膽”。這個事例本來不堪一擊,只要有點頭腦的人思考一下,就會覺得違反常規,內容可疑。但是為什么也會被當作正面形象予以渲染呢?筆者認為是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正如當地村長所說的,女孩的家里確實經濟困難,希望得到媒體的宣傳幫助;女孩家里的貧窮從其三歲起住豬欄就可見一斑,這點年齡連起碼的生活料理能力也還沒具備就與豬相伴,說明他們家貧困到了潦倒的地步。特別是女孩后來考了519分(總分600分)的高分,實屬不易,眼看著自己能到重點中學讀書,意味著要更多的開支,而現今家庭的條件又相當的窘迫,只能走向社會求援的路,但是向社會求援的事例太多,太普遍,假如沒有一點新意,沒有一點與眾不同,將難以如愿,因此獨創的勵志也就應運而生。
二是媒體的獵奇;作為媒體,把此事當作一種獨特的新聞進行報道,也許同情心大于責任心,只看到事情的表面,沒有再多再實的從深處了解和分折事情的真象,結果報道出來的新聞難以經得起推敲,引來眾多讀者的責問。
三是迎合社會對弱勢者的同情心;人們普遍都抱有同情弱者的心理,對弱者的生活習慣,所處環境都會給予深切關注,不論是媒體還是當事人都利用了這一慣有的特性。殊不知人們同情弱者也是同情誠實的弱者,如果實實在在的將困境告知于眾,可能效果會更佳,但是不著邊際的夸大,將傷害社會善良同情心。
四是本來此處境對女孩來說已經是忍耐成自然,并沒有后來勵志之類的添油加醋,但是作為一種宣傳,作為一種向人們的展示,沒有一點立意,就顯得平淡,仿佛說服力不夠,有這么一次向眾人展現自身處境的極好機會,也就臨時發揮說成“臥薪嘗膽”的大話,這可能不是女孩原有的心態。如果沒有記者采訪、沒有考出較好的成績,她也會說成是勵志之類的話語嗎?
不論什么原因,總得來說,這一現象的報道是善意的,但是善意的報道,并不能收到預想的效果,把三歲就開始立志,14年“臥薪嘗膽”作為正面宣傳,人們不僅難以抱以同情,反而引起不必要的反感,以至過激的言詞,諸如:家庭的虐待、當地政府漠視,小孩說話不誠實等,對小孩、對家庭、對社會、對媒體都帶來不必要的負面效應。
弱勢群體要得到社會的幫助,只能真誠、坦然,實話實說,如同社會中的其他現象一樣不能任意拔高,不能著意粉飾,更不能用虛假的言辭作廣告,只有這樣才能喚起人們的同情心,為其疾呼,為其伸出援助之手。像以此“臥薪嘗膽”作噱頭,不僅難以引起人們的理解,把好事也給辦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