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切實做好高校新生入學“綠色通道”工作,任何公辦高等學校不得因新生家庭貧困而拒絕其入學。(《中國青年報》6月28日)
象所有參加高考的考生一樣,貧困生經過“十年寒窗”的磨練,終于看見“登堂入室”圓大學夢的希望,其喜悅之情自然溢于言表。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家境貧寒,高額的入學費用無疑成為阻礙他們圓夢的“攔路虎”,這使得他們一籌莫展。
不能說高等教育產業化的方向存在弊端,但經濟條件顯然已經成為考量考生家長的一個重要指標。在考分和金錢之間,無形中達成了一種契約,在考分不高的情況下,“有錢人”可以采取經濟補償的辦法堂而皇之進入名校的熱門專業。而貧困生雖然經過自己的努力“修成正果”,最終卻在入學費上難以為繼。家庭經濟條件客觀上造成他們在享受高等教育上的不平等,高校也一定程度上成為“富人的樂園”和貧困生難以企及的“天堂”。在農村,甚至出現“考一名大學生,窮垮一個村”的現象,這不得不說是憾事。
那么,“靠知識改變命運”的貧困生出路在哪?誰來為他們上大學“買單”,撐起圓夢的傘呢?
政府在行動。國家教育部門實行“綠色通道”政策,采取助學貸款、減免學費、發放獎學金、開展勤工助學和特困補助等措施,使貧困生在政府的關心下實現夙愿。
社會在行動。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各屆人士廣泛開展愛心助學行動,通過發揮社會大家庭的作用,使貧困生重新揚起理想的風帆。
親情在行動。以貧困生家庭為中心,籌款范圍不斷延伸,從親屬到街坊鄰居,在濃濃的親情和淳樸的鄉情中,貧困生的大學夢得已艱難起航。
各方面在打造“綠色通道”為貧困生入學積極“買單”時,要防止出現三種不良傾向。一是相關單位不作為。對國家“綠色通道”制度以及其他各項資助政策和措施落實不力,或者做表面文章,或者設置障礙人為抬高門檻,或者虛報浮夸假冒政績。二是部分企業進行商業炒作。一些企業打著開展公益助學行動的幌子,或者截留挪用募集資金,或者借捐助之名行企業廣告之實,甚至出現與貧困生簽定“賣身契”之類的“霸王條款”。三是家長忽視對孩子的思想教育。由于急于籌集資金,家長和親屬往往忽視對貧困生的思想引導和教育,錯過了以事實教育孩子奮發向上的良好契機,為貧困生進入大學后攀比享受生活打下了伏筆。
基于這些考慮,為貧困生上大學“買單”還是“悠著點”好。(戴求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