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于景寧
為了能讓自己的子女拿到一張參加入學面試的號牌,從當日17時,江蘇連云港眾多家長陸續在一重點小學校門口兩側路邊排起長隊。到晚上23時,排隊的家長已增加到2000余人。次日8時是該重點小學校發放新生入學面試號牌時間,這些家長在這里將守候一整夜。(2006年07月03日08:23人民網)
2000多位家長“今夜無眠”,在我們從心底發出“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慨嘆之余,不禁要問,共和國已建立57年了,為何我們的小學生為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還需要父母在夜空下席地坐上一整夜,才能領到一張面試的“入場券”呢?
這種景況,雖然反映了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視,但從另一個側面卻暴露了當地教育上的一些實質問題和弊端。
一是當地政府多年來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從而導致優質教育資源匱乏,條件優良的學校少,結果滿足不了家長希望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愿望和對教育質量提高的要求。
二是當地的教育還沒有達到教育資源的區域均衡化,一些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相對過于集中,而另一些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設施相對較差,校際間的懸殊差距,迫使家長千方百計也要把孩子送到重點小學就讀,以讓孩子從起始階段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這種現實的考慮結果,就是對重點小學趨之若騖,對弱校、差校,避之惟恐不及。
優質教育資源不能均衡分配,實質上是教育不平等的一種反映,其實每個學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都有平等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權利,遺憾的是由于我們從歷史上就把一個地區的小學分為重點和一般,在資源的分配上就多寡不均,致使一些“重點”越來越重,一些非“重點”越來越輕,直接影響了學生受教育的平等權。
如果,我們不能縮小“重點”和非“重點”間日益擴大的差距,那就先別急談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