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們這個對歷史富有特殊情感的民族來說,保存歷史記憶是一項神圣的事業。從國家組織編纂的浩瀚史書到民間口口相傳的傳說,我們從不缺乏銘記與懷念歷史的手段,而現代博物館則無疑又以更為立體和生動的方式再現并延續著歷史。
建川抗戰系列博物館為世人展現了“抗戰”那一段艱苦而又光榮的歷史。無論是
現代意義的博物館不是一些歷史或自然遺存物的堆積場所,而應是一個底蘊深厚的社會文化機構。不論它的構建者是誰,博物館首先擔負的是一份存續歷史文化遺產的社會責任。在它的收藏、保護、管理以及展示之下,原本斷裂的歷史殘片就可能連綴成一條完整的歷史之鏈,從而給人們帶來無盡的感悟和啟迪。在時間面前,所有人都是過客,而博物館則將過客們的片斷收集起來,還原真相,追憶往者,告誡來者。從這個意義上說,博物館既為故人故事而生,又為今人今事以及未來而存在。社會責任是博物館的生命所在。
博物館里藏著記憶,但它不該是沉默不語的老人。當觀眾們來到博物館,他們見到的不應是一個個靜物的羅列,而應是一段段生動的故事及其背后的真理。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博物館和觀眾之間應該存在交流,觀眾的疑惑、不滿、驚喜等一切反應,都是博物館進行調整和完善的理由。一個內容陳舊、形式僵化的博物館,終究會在人們的冷落中走向衰亡。因而,富有生命力的博物館往往既是人們記憶的儲藏柜,又是人們現實生活的一個節點。
錢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