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是北京市5個政府部門倡導的節能行動日,多家單位紛紛響應——環保局關掉了電梯、空調,8位局級干部全部或步行或騎車或坐公交上下班;發改委的3部電梯停了兩部,而且5層以下樓層不停,空調系統停止制冷只保留循環風;豐臺區政府800多個房間的日光燈全關閉。
其實,去年6月,北京市也開展過一次大規
不過,北京的政府節能在機制上還不完善。目前,政府節能的操作還是封閉式,參與者既是部門節能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政策的執行者和監督者。這種封閉式操作的缺陷明顯,一方面,由于缺乏外部監督和壓力,不排除個別部門貫徹節能政策不力,對外公布的節能成績有水分;另一方面,封閉式操作使得政府與公眾之間缺乏有效互動,政府節能的示范效應因此打了折扣。
所以,為了保證政府節能措施的真正貫徹,讓政府真正成為社會節能的“領頭羊”,由此形成輿論效應和示范效應,政府節能行動就有必要從封閉走向開放。
所謂開放,首要含義就是信息公開,即各個政府部門的詳細耗能數據及時向社會公開。人們常說公開是最好的“防腐劑”,其實,公開何嘗不是杜絕浪費的有效手段呢?北京市曾有過調查,結果顯示,48家市、區政府機構2004年人均耗能量、年人均用水量和年人均用電量,分別是北京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可見,在有些政府機關,存在能源浪費現象。如果這些能源浪費的行為公開,相關部門勢必要直面來自公眾的壓力,這種壓力最終將變為促進節能的動力;而如果政府部門節能做得好,它將贏得公眾的敬意,并由此形成示范效應,引導整個社會的節能行為。
政府部門詳細的耗能數據屬于普通的行政開支,不會存在太多的保密問題。何況,公開體現了政府對公眾的負責精神,顯示出政府部門主動接受公眾監督的態度。這種態度將使政府節能模式,從“要我節能”的輿論推動,轉化為“我要節能”的道德自覺,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人人以“有我節能”為榮的良好風氣。
開放也意味著渠道的開放。去年,為了推進社會節能,北京市許多政府部門曾組織檢查隊伍深入商場、企業、寫字樓進行監督。社會節能由政府檢查,公眾如何檢查政府節能的真實成效呢?對此,自然需要有順暢的渠道和可操作的辦法。在這點上,不妨發揮民間環保組織的作用。北京有不少民間環保組織,它們有大量高素質的志愿者和專家后援,賦權它們參與對政府部門日常節能工作的監督,效果當會不錯。事實上,在許多國家反貪污、反政府浪費的成功行動中,民間組織都不乏優異作為。例如,為治理公款吃喝等行為,從1994年起,日本各地陸續建立了民間行政觀察員制度。對類似這些國外的成功經驗,不妨“拿來”。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