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普畫
提要 高考狀元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對高考狀元的過度追捧,必然使人們對應試教育更加看重。在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時代的今天,人們不該對高考狀元特別青睞,大學選拔的應是“一流學生”,而不是“一流考生”。
北京考試部門今年采取嚴密措施,不向外界透露有關高考第一名的信息。有關負責人信誓旦旦:今年北京高考無狀元。但話音未落,北京市文理科第一名的信息就從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透露出來,堂而皇之地見諸媒體。
一個所謂的“高考狀元勵志演講團”,曾到全國各地學校巡回演講400多場,可見很有市場??墒乔安痪茫浻嘘P部門查實,所謂高考狀元原來是假冒的,其目的是為了推銷他們編的非法出版物。
狀元情結仍揮之不去有著復雜原因,其中有些問題值得人們深思。
如果說,科舉時代狀元“一考成名”,是因為能加官晉爵;那么,今天高考狀元之所以光芒四射,則與名牌大學對他們的青睞和爭搶密切相關。就連國內頂尖高校,也以多招了幾個高考狀元為榮,似乎把全國的狀元一網打盡就能辦成世界一流大學。
熱炒狀元還因利益驅動。狀元成了明星,狀元的母校、老師,狀元代言的產品,靠狀元發財的出版社和書商等,都成了受益者。為了大發橫財,不僅狀元的學習經驗和應試技巧被編成“寶書”、“秘笈”,就連他們做錯的題也被編成了《 高考狀元錯題寶典》。
過去追捧狀元,可以說是精英教育所致。而在今天,中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時代,一流大學應當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不該對少數狀元特別看重;中學更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創新能力,而不應當重點培養狀元苗子。
德國著名的洪堡大學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狀元,理由是對這些“好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滿意。洪堡大學招生院院長說:在錄取過程中,我們尋找的是各方面都優秀的學生,從而確保每年進入學校的都是充滿活力的新生。
美國的SAT(大學入學考試)常有些學生得滿分,即所謂的“狀元”。有一年,365個滿分獲得者申請哈佛大學,165人被拒之門外,拒絕率達45%。教育專家、美籍華人黃全愈說:哈佛是在冷靜地選拔“一流學生”,而不是“一流考生”!
去年,11名內地高考狀元被香港大學拒之門外,有些人感到不解,感到意外,有些人則感嘆:內地高校怎么就沒有這樣的勇氣?
毋庸置疑,高考狀元畢竟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對高考狀元的過度追捧和炒作,必然使人們對應試教育更加看重。在這樣的環境下,素質教育雖然表面上熱熱鬧鬧,但應試教育依然開展得轟轟烈烈。
如果“一考定終身”、“一分定命運”的狀況能夠盡快改變,如果高校選拔人才的標準和方式變得更科學、更合理、更公平、更完善,那么,“一考成名”的高考狀元也許將淡出人們的視野。(袁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