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
曾經轟動全國的女教師黃靜離奇死亡案已經發生三年多了,7月10日當地法院終于作出一審判決。黃靜前男友姜俊武被無罪釋放,黃靜親屬提起的民事訴訟獲得部分支持,法院判定姜俊武賠償黃家5萬余元。(昨日《瀟湘晨報》)
這個案件是在輿論的關注下,才得到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姜俊武被刑拘并提起公訴便是一個證明。僅就判決結果來說,筆者并不感到意外,在法律層面上可以接受,因為“疑罪從無”是一條任何時候也不能動搖的司法原則,哪怕嫌疑人在公眾心目中是十惡不赦的壞蛋。如果僅僅為平息民憤,為死去的黃靜討一個公道,沒有確鑿證據硬把姜俊武判定為罪犯,那么姜俊武和佘祥林又有什么區別?至于在漫長的三年多時間內,如果是有關部門不作為甚至做了某些手腳,使姜俊武犯罪成立的證據滅失了,可以通過一定的程序追究有關部門的責任。刑事案件是疑罪從無,而民事案件則是看原被告雙方提出的證據誰的效力更強,更值得采信。因此姜俊武無罪和姜俊武要賠錢并不矛盾。
我以為對黃靜案,最值得反思的不是其判決結果,而是輿論對公共事件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力量?有關部門如何看待、應對這種力量?
一個擁有公權力的機構,無論自認為做得如何的公平公正,公眾都有理由對它懷疑,它惟一能做的就是及時地通過公開、透明的程序來證明自己是公正的,來消減公眾的疑竇。香港一警察在隧道內殺死另一名警察,對這樣的驚天大案,輿論當然會有種種猜測,港府及時向媒體披露案件的各個細節,讓公眾相信在此案中有關部門并沒暗箱操作的違法違規行為。這種處理是現代法治政府應對公共事件的明智之舉。而在黃靜案中,即使有關部門真的問心無愧,但黃靜案案發初期的種種作為的確不夠公開和透明,公眾當然會對其產生種種懷疑。最后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有關部門被推著一步步往前拱。以致今天這一判決即使在法律層面上無懈可擊,依然要承擔輿論的非議。
另外我們要思考的是輿論究竟能給弱者多大的支持?這樣的支持怎樣才能兌現?女兒慘死,做母親的當然會懷疑背后有黑幕,要給苦命的女兒討個公道。她對黑幕的判斷,隨著輿論對她一邊倒的支持,會變得越來越明確,最后深信不疑。而她對女兒之死的昭雪,將她認定的罪犯繩之以法,也隨著輿論的支持更加充滿信心。可最后的判決可能比她女兒剛死還難以承受,此時,輿論還能給黃母提供何種支持?所有的痛只能黃母自己扛。如此說我并非否定輿論對弱勢者的支持,而是要提醒包括我在內的大部分心懷正義的人,輿論給予的力量往往是含糊不清的,因此具體的、單個的弱者從中獲得的幫助往往是不明確的。其實,輿論的力量只有一點點發揮影響,使執法變得更公平公正,大多數弱者就能從中受益。
□李勇(北京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