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清華流行有一個話題就是:中國富人為什么不愛捐錢。原因種種,大致的結論就是:不是中國富人不慈善,而實在是現在的制度不鼓勵捐款。
中午吃飯,同學中恰好有位《福布斯》中國的骨干人員,是親身操作了幾次慈善排行榜的,飯桌上,此君也是大力推崇制度學派的觀點,再看今天張五常老先生的博:中國人慷慨但不慈善的兩大原因,還是說的一樣的觀點。
當日的飯桌上,我就曾經很是很那同學爭論過一會兒。
關于制度妨礙捐款的問題,確實存在,比如,中國的富人如果捐款,可能不但不被鼓勵性減稅,而且還會為這些已經花出去的錢繳稅。但這是不是主要問題呢?也就是說,如果中國全面推行了一些西方國家的稅收政策(先不管這些政策在現今中國的難操性),慈善家會不會大規模涌現呢?
我看未必。
這當然首先跟中國社會目前所處的歷史階段有關。從1976年開始算,中國(大陸)有富人的歷史,不過30年而已。有巨富的歷史,不過20年而已。有陽光富豪的歷史,不過10年而已---人家那些富豪們,剛剛過了10年、20年、至多不過30年的富豪癮,個人夢想甚至財富安全問題都沒解決,您能奢求人家獅子大開口,吐出大批向慈善事業?
看美國就知道了。有捐贈傳統的貴族(資本)之家暫且不論,也不論基督教新教的捐贈傳統。單說與中國富豪個人奮斗史最有相似處的卡耐基(與摩根不同,此公是打工仔出身),人家也是臨老到死才把財產都捐贈出去。從成為富豪到捐贈,這個過程有多久,至少有40年吧!再看美國的現代財富史,從類似中國今日的狀況到有大規模捐贈乃至出現比爾蓋茨,巴菲特,至少有百年以上吧。
而中國與西方社會在捐贈背景方面,最大的不同是:中國社會太不穩定,變數太多!而西方社會,則大多有了百年以上的安定團結的歷史,有2次大戰,加起來也不過10年而已。在歐洲都市中,很容易找到一個100年以上的活的民居,找到一個幾代人傳承下來的活的咖啡館,在中國的城市中,想找到這些東西,真是難之又難。不論是大陸還是港臺,這2百年來,中國人過得太動蕩,而這動蕩持續的時間又太長,很沒有安全感。而安全感,我覺得是富豪捐贈的基石。
比爾蓋茨也好,巴菲特也好,之所以敢于把資產大部分都捐出去,這種自信,不就是因為他們對未來有穩定的預期?從反面說,一眼能看到頭的日子,即使錢也不能改變(有錢他也當不了總統),留那么多錢有什么用,還不如捐了。 |
而中國人,一是對未來無法預期,安全感不足。二是,在美國,錢能做什么,基本上已經一覽無遺。而在中國,錢的作用太大,給出的想象力太多,還真不能隨隨便便就捐出去。這一點,中國富豪,跟俄羅斯的寡頭們非常相似。錢是好東西啊!
我的本來意思其實是想說,中國富豪的思想境界要發展到比爾蓋茨那種境地,是要給人家足夠的時間的,大家不要著急,也別指望通過某項制度就能夠改變富豪們的思想境界!但經過論證,我現在實際上說的卻是:咱們中國富豪的思想境界,其實,與中國社會和歷史的背景牽扯太深,而這個復雜的工程,要持續多久才能與世界大同?想想真是感慨萬千。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