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與一位街道清潔工攀談,出乎我的意料,她說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我認為很值得研究。
她說,高中以下的學生最文明,他們一般都能把垃圾扔進垃圾桶,或者扔在她的垃圾車里,有的還事先問一聲:“阿姨,我能扔在你車里嗎?”有的扔在地上,我說他,“垃圾車就在你身邊,為什么不扔在車里?”他會道歉,說“對不起,我還以為不能扔在車里呢。”高中以上就不行了,最糟糕的是四五十歲的人,他們一般都隨地扔垃圾,隨地吐痰,我說他們,他們就罵人,還說“你他媽就是干這個的”。這位中年婦女說:“這些人氣人著呢,有時候氣得我飯都吃不下,只好不管他們,誰讓咱窮呢?孩子要上學,需要錢,忍著點吧。”
這位清潔工不是全面評價一代人的優劣,只是談了個人的感受。我們當然不能全盤肯定或者否定一代人。四五十歲這個年齡段的人中間出了許多優秀的人物,甚至可以說是杰出的人物,而且各行各業都有,這是一個事實。但是,他們中間不文明的人也最多,看來也是一個事實。為什么這個年齡段的人不文明的最多?可能與他們成長的社會環境有關。推算起來,他(她)們是“文革”中成長起來的一代,現在四十歲的人出生在1966年,一出生就趕上了“文革”。那個年代可是全民背誦“老三篇”、學雷鋒的時候。現在看來,這些教育的效果值得懷疑,起碼是不盡如人意。從唯物主義立場觀察,社會現實才是教育人、影響人的第一位因素。
“文革”的基本特征不是讀“老三篇”,不是學雷鋒,而是動亂,是真理與謬誤、善與惡、美與丑的大顛倒。動蕩年代的人容易產生兩極分化,一部分人的靈魂升華了,一部分人的靈魂沉淪了。靈魂升華的人不是因為道德說教,而是自己能夠對現實作出積極的思考,從而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靈魂沉淪的人也不是因為接受了道德說教,而是對現實作了消極的思考,從此以虛幻的態度對待人生。這后一部分人完全擯棄了“老三篇”所弘揚的思想境界,以及高尚的雷鋒精神,把那一切都看作虛幻的東西,而選擇了庸俗和自私,終于成為心靈被糟蹋的一代。
這個現象告訴我們,最有力量的道德教育是社會現實,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實現社會公正上。沒有社會公正,一切口頭的、書面的和影視的教育都將變得蒼白無力,甚至起反作用。
高中以下年齡段的人整體上比較講文明,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說明學校教育是有成果的。問題是,為什么高中以上就不行了呢?人到高中以后,獨立思考的成分增加,但又沒有足夠的分析能力。他們看到大人們的行為往往與他們老師所說的背道而馳,這些大人包括他們的父母、親戚,或家長的朋友。社會的種種不健康現象,骯臟的現象給了他們巨大的精神沖擊,沖垮了他們并不堅固的道德防火墻。
一些國家特別注意大人的言傳身教。最近讀到吳琦幸先生的一篇文章《在美國體驗對孩子的人格教育》,很受教益。吳先生是美國圣安東尼學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跨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主任和客座教授。他說,美國學校沒有道德課程,孩子的價值觀是從家庭和社會的言傳身教中得來的,總統被認為是道德的楷模,所以,克林頓性丑聞曝光后,許多家長都哭了,因為這件事情首先影響的是孩子的心理,使家長和老師多年的道德教育毀于一旦。
我們為人父母的,做了爺爺奶奶的,為了下一代,應該嚴肅地考慮一下,如何為孩子創造一個理想的成長社會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