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木鑾
“我不是他們說的那種現代版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的家庭無力給我提供一間好一點的房間,而我面對這種困難需要一個樂觀的心態,并不是什么刻意地要通過這種方式來勵志。”四川豬圈勵志少女余平這么說。(2006年7月12日《新京報》)
在炎熱夏季進行的初中考,“豬圈勵志”少女新聞恐怕傳播得最廣。
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在農村出生的人,對豬圈可能并不陌生。住豬圈、牛圈的人估計也不在少數。因此,正像《新京報》引述余平所說:“我很奇怪為什么這么多記者給我打電話,不就是睡豬圈房嗎?有什么奇怪呢?”
2006年7月1日,四川某都市報最早報道此事,報道中如此描述:“余平告訴記者,她最喜歡的故事就是古時候的‘臥薪嘗膽’、‘懸梁刺骨’等勵志故事。最欣賞的人就是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她希望自己像他一樣在艱苦的環境里,有朝一日能夠成功。”“她告訴記者,高中三年,她將繼續住在豬圈房里,直到自己考上重點大學為止。”
這篇報道出來后立即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因此發的評論文章也不在少數,如“如此‘臥薪嘗膽’讓人喜憂參半”等等。
2006年7月5日,《中國青年報》的《冰點周刊》關于此事報道則完全不同。標題就是:“誰愿意住豬圈啊!”該文稱,她現在已開始出面澄清“為了磨煉自己,情愿住豬圈”的不實之詞。她甚至透露,其實開始她并不知道“臥薪嘗膽”的主人公就是越王勾踐。
為什么會發生如此的誤差呢?《中國青年報》上文如此說:“一名記者問余平:‘你聽說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嗎?’余平一邊點頭,一邊補充:‘我還聽說過頭懸梁、錐刺骨呢。’她記得記者滿意地點了點頭。”
這恐怕是近年來多發的都市報新聞涉嫌虛假的事例之一。
在中國的新聞行業內,還有人對都市報持有“敵意”。我個人的觀點正好相反,正像美國等發達國家,都市報的發展其實讓新聞行業回歸本位,有助于消除各種偏見和忽視。作為新聞行業中“不死”的規則——新聞客觀性,在都市報這種靠廣告收入生存的媒體中按理上是被強化了。因為一旦這家媒體的客觀性讓受眾產生普遍的懷疑,受眾因此降低訂閱量和閱讀率,廣告額自然就會下降。因此,從長遠來說,此類媒體要獲得發展,必然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但是很奇怪的是,國內都市報報道的客觀性正受到一定的質疑。在《新聞戰線》(2002年第04期)《警惕都市類報紙的不良傾向》中,作者謝健就以假新聞《中國少女改寫牛津大學800年校史》為例,這則消息早在2000年底就已“生產出品”:黑龍江某都市報2000年12月19日以《這在牛津大學建校史上是第一次》為題,報道了這一消息。2001年1月23日,在江、浙極有影響的某都市報也以《20歲鶴城姑娘穿上牛津博士服》為題予以報道。這兩條消息都比較簡單,字數不超過500字。緊接著,長達數千字的各類人物通訊《中國女孩改寫牛津校史》將此事放大,急速升溫,使之成為轟動全國的特大新聞。令這些媒體難堪的是,2001年11月23日故事主人公吳楊聲明:一、我沒有獲得博士學位;二、我所學的學科———數學和計算科學不是百分制;三、所有關于我的新聞報道,記者均未采訪過我本人,成稿后也從沒有經我核對或同意;四、敬請各新聞媒體、雜志、網站不要再轉載關于我的這類文章。
有關傳播學者分析原因認為,這些新聞“以受眾為向心”而不是“以事實為向心”的時候,原來的初衷便異化了。
筆者不完全同意此觀點,報業以“受眾為向心”沒有錯誤,都市報仍應強化這種“受眾為向心”的導向。但是以“受眾為中心”并不意味著可以提供虛假新聞。現在的事實也表明,如果不斷地出現這種虛假新聞事件,整個媒體的公信力都會下降。因此,筆者認為,傳媒行業應該像傳統制造業一樣,建立起全面質量管理體系。這是比較切實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