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劇照 自《圓明園》官方網
“游戲”才剛剛開始呢,繼續玩兒吧,相信咱們有的是力氣。
看完演出回來,朋友就問,昨天的演出怎么樣?搞笑嗎?
“搞笑?!蔽艺f。
我不想回答這樣的問題,因為我覺得不搭調,不是同一個想法和品位的人,沒法用同一種標準來衡量一件事情。你要看搞笑他就搞笑,但你如果只要搞笑,為什么不去看相聲小品呢?但是,趣味也決不是單一的,一個東西,個人看出個人的名堂來,沒有什么優劣之分?!秷A明園》有辛辣的諷刺和搞笑成分,但“圓明園”所承載的,哪里僅僅是搞笑?
《圓明園》所說的“圓明園”,分別經過了八國聯軍的燒殺搶掠、清末老少們的搬磚頭運木頭、咱們21世紀新一代人為了“保護北京城有限的水資源”而對它進行的“貼膜”?;鸾?,木劫,土劫,水劫——五行看似缺金,囊括起來,卻是一個“人劫”。
從劇本表面來看,圓明園有它這一系列劫難,是由龔半倫(龔自珍之子,有歷史可查)等三兩個末代“小民”偕同二三十人,為了撈點錢財,將“格蘭特”一伙洋人引進來,燒了圓明園,搶了被清朝皇帝藏了起來的中國五千年的珍藏的,自然,龔半倫一伙也得了錢財分了贓。百年一路下來,拆墻破廟修路建高樓,最后到將圓明園湖底鋪上一層“膜”,以防水土流失;而這樣一來,圓明園的風水也就徹底地被現代化的科學的理論給攪渾了,活水成了池塘,“巴臺農神廟”成了城市公園。
——以我們現代人的追求和“想象力”,還有什么事情想不到做不出的?今天談環保,明天宣布大搞城市建設,一建再建的城市道路,一擴再擴的環線也撐不下急速增長的人類消費和汽車。當然,我們也心知肚明,比如石油這資源,是越來越少的。
張廣天導演今天說,這回的彩排暴露出了“很多問題”,比如音效上的一點小故障,使“圓明”那段我最喜歡的歌曲失去了部分聲音;還有,張導說的節奏拖沓的問題,這點我沒太大感覺,這應該是角度和深度不同的問題;然后就是觀眾與演員的溝通,中間環節憋,演員不太適應。小劇場可能就是這樣,觀眾兩三百人,很有限,來的觀眾很容易形成一種共同的“氛圍”。比如這回,可能就因為知識分子、媒體來得較多,互動上就少了些。但是,演出謝幕時,觀眾長時間的掌聲還是證明了咱們對《圓明園》、對圓明園劇組尊敬和欣賞。張導察覺出來的問題,用他的話說,“并不是壞事”。
這回的話劇,可能還是讓人發笑的成分比較多,不像《圣人孔子》那樣。我個人更喜歡沉重點的,讓人思索的成分和時間多一些。但《圓明園》我想就偏向大眾化些,現實問題和社會現象的表達,更貼近人,相信它的演出效果會不錯的。
另外,《圓明園》的音樂是我相當喜歡的,曲風唯美,歌詞也偏于古典。女聲多美,龔半倫和“圓明”的音域都比較寬,“李小二”的怒吼有些何勇“垃圾場”的姿態,中音渾厚;樂隊的演奏不錯,鍵盤的聲音很好。話劇演員在舞臺上的聲音都很清晰,連“娘娘腔”都不帶低音的。不錯!
話劇中有一首歌叫月亮,由三位圓明合唱,我非常喜歡。
《月亮》
還是那句話:愿從今天起的《圓明園》公演更加精彩。
2006-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