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青山
中科院院士陸大道曾多次給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建設部部長汪光燾等寫信,直陳中國已經出現了城市化的“大躍進”,城市化發展與規劃建設中出現了盲目追求大規模以及嚴重浪費土地等令人不安的一些趨向,超出了正常的城市化發展軌道。(7月13日《南方周末》)
把城市化簡單理解成土地城市化,是城市化“大躍進”的典型特征。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從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2年的39.1%。雖然我國在城市化速度上創了一項新的世界紀錄,但我們的城市化,普遍是大規模的造城運動,偏重于占用土地。在國內不少地方,所謂城市化,就是把農村耕地劃為城市建設用地,有數據為證:從1996年年底到2003年,7年間中國耕地減少了1億畝,絕大部分被城市所占用;全國城鄉建設用地約24萬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已經達到130多平方米,遠遠高于發達國家人均82.4平方米和發展中國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
農村的土地變成了城里土地,就城市化了?顯然不是,但不少城市決策者就是按這個辦的。在他們那里,城市化就是把農民賴以生存的耕地強行規劃,變成城市中的大馬路、大廣場、大綠地、大會展中心。與如此土地城市化結伴而生的是,出現了大量失地農民,雖然他們的身份隨著土地由“農民”變成了“市民”,但他們卻沒有了生活來源,同時,沒有社會保障,沒有工作,更不知道在城內如何生存。
行文至此,我再次想起了“拉美陷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南美國家的人均GDP剛跨過1000美元“關口”,他們為推動經濟快速“起飛”,普遍實施了推進城市化戰略。當大量“無土地、無保障、無固定崗位、無一技之長”的農民成為新市民后,問題由此而生:政府為承擔他們的養老、衛生、社會保障等費用精疲力盡,城市內兩極分化更為嚴重,社會階層矛盾日益激化,社會治安嚴重混亂,最終導致社會失控,國家陷入動蕩,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拉美陷阱”,前車之鑒。應該說,我國已經出現的城市化“大躍進”現象,與當時“拉美陷阱”的背景有類似的地方,而我國失地農民數量更是驚人,城市容納勞動力極為有限,所遭遇的困難與問題,遠比南美國家當時的情況復雜得多。
筆者在此強調“拉美陷阱”,并不是反對城市化。相反,我一直是城市化的堅定支持者,所反對的是那種違背客觀規律的、以犧牲土地和農民利益的城市化。我國地不大,物不博,人多地少,各級官員在熱衷于城市化時,千萬別忘了“循序漸進”與“節約集約利用土地”這兩個底線。如果我們過于單調地依賴土地城市化來拉動城市化步伐,誰敢說不會掉入“拉美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