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7月15日 四川新聞網
對辦事群眾粗暴冷漠,上班聽音樂打瞌睡或是外出吃飯,自己還不察覺,可能已被攝入密拍人員的鏡頭——結果輕者寫檢查,重者將離崗學習。昨日,記者從綦江縣紀委獲悉,該縣對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工作作風進行暗訪并處理。為防止被暗訪對象認出來,暗訪組從有關部門和鄉鎮臨時借用了四名參加工作時間短、黨政機關熟人少的年輕人作為暗訪工作人員。(《重慶晚報》7月10日)
不可否認的是,暗訪密拍式的監督必將在當地產生不小的震動,公務人員的整體形象也將有所改觀。上班時間開小差的人少了,打游戲也不再敢像從前那樣明目張膽了,面對辦事群眾的時候變得和藹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雙雙警惕的眼睛和沒事找事做的假忙碌。在我看來,造成公務人員上班時間不務正業,對群眾態度冷漠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缺少監督,而在于人浮于事和干部考評機制不合理。紀檢部門對群眾監督置之不理,讓民意坐上冷板凳,卻又另起爐灶,干起偷拍的勾當,從一個側面映射出的正是對人民群眾的不信任。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寧可相信攝像機的鏡頭,卻不相信廣大群眾的眼睛,當然也起不到良好的監督效果,因為只有人民群眾的監督才最全面客觀公正。
另一方面,不管是暗訪也好,密拍也罷,均無一例外地將矛頭對準了機關里的普通的辦事人員,仿佛是要說明只有辦事人員才存在著玩忽職守、態度粗暴等違規情況。事實當然僅非如此,許多事業單位由于人浮于事,只拿工錢不上班的人大有人在,這些人自然就落入了暗訪密拍的盲區。單位領導的辦公室本來就十分隱蔽,外人一般很難發覺,再加上領導應酬多,待在辦公室的時間是少之有少,暗訪密拍又能奈其幾何?并且,由于對于暗訪人員的身份過于依賴,這樣的規定也就難以長期執行下去,進而上升到制度的層面,因為一回生,二回熟,暗訪工作人員很快會成為公務人員的眼中釘,處處加以提防。
所以暗訪密拍式的監督充其量只是一場鬧劇而已,是借加強監督之名,行的卻是官場作秀之實,從其誕生的那天起就決定了它是吃豆腐加醋——多此一舉,自然也就擺脫不了夭折的命運。(徐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