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都市報
今天有一條新聞,讀過之后,讓人感到既辛酸,又寒心:辛酸的是,山西省榆社縣、翼城縣分別有兩位家長,在各自的兒女收到高校的錄取通知書后,相繼自殺,原因就是“無力湊夠學費”;寒心的是,頻繁發生的此類慘劇,并沒有喚醒大學生們對貧困故鄉的責任感,同時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八成貧困生相信上大學可改變命運”(7月17日《中國青年報》),無疑,這指的是他們自己的個人命運。
當然,如果我們把故鄉的貧困以及因貧困而引發的慘劇的原因,歸結為這些貧困生缺乏對故鄉的責任感,那絕對是不公平的,而且也會放過真正的原因: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包括大學不合理的收費制度,導致農村貧困的諸多政策和法規等等。但承認這一切,并不意味著來自貧困地區的大學生,在面對故鄉的貧困時可以免去道義上的責任。
一個更為嚴酷的現實是,貧困生對“上大學可改變命運”的“相信”,已經越來越像是沒有任何根據的“迷信”了。日前公布的“200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表明,2006年畢業的本科生中,截止5月底還有半數以上未找到工作,66.1%的大學生將月收入定位在人民幣1000元到2000元之間的低水準,1.58%的學生甚至愿意“零工資”就業(7月17日新華網)。這就是說,大學生指望通過個人奮斗躋身于有房有車的“中產階級”之列的前景,基本上可以說是屬于鏡中花,水中月了。
更為吊詭的是,大學生們“改變命運”的愿望越強烈,他們“改變命運”的可能性就越小。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學生,尤其是那些貧困地區來的貧困生,即便僅僅是從改變自身命運的立場出發,也應該考慮回故鄉去。
大學生回故鄉去能干什么?我認為,更主要的是要扮演能夠帶領農民在法律的框架內,參與各種利益博弈的政治和思想精英的角色。這些年來,三農問題為什么會越來越嚴重?各種坑農、害農的事件為什么會屢禁不止?許許多多不合理的制度安排為什么難以打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農民在利益博弈中,在力量和信息兩個方面,都處于一種絕對劣勢的狀態。
而回鄉大學生的出現,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這種狀態:大學生們在信息、能力方面的優勢和農民追求公平、富裕及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相結合,就能夠有效地將農村的力量整合起來,以一個拳頭而不是一盤散沙的狀態參與到利益博弈中去,使力量對比鐘擺逐漸地向有利于農民的方向回擺。可以肯定的是,大學生也將在這一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成就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郭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