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張東陽
截止到7月17日,清華大學2001級自動化系學生譚金平已失蹤57日,生死不明。離校前他曾給家人留下書信稱自己“對讀書沒有興趣”;但是,他的父親到現在仍不明白:曾是湖北省江陵縣高考狀元的兒子,到大學成績卻一路下滑;還承諾要考研讀博,卻無心學習棄學而走?
對于中國學子和家長包括社會各界來說,考上清華這樣的高等學府本應是不少人人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目標。但是,現在,一個令無數學子眼羨的清華學生、曾經的高考狀元卻棄學失蹤了,而原因僅僅是因為“對讀書沒有興趣”。為什么會這樣,不僅他的父親要這樣問,不少人也都想知道。
“98年入校后就放棄了所有節假日苦讀、99年數學成績考取了滿分、2000年沒有讀高三高考成績就已經560分,達到一本的分數線、2001年幾乎所有模擬考試沒有低于650分、2001年創下的675分高考成績至今無人超越。” 這是譚金平的高中班主任楊林明老師對譚金平的高中學習業績的概括。事實上,當時譚金平考入清華時的成績在所學的自動化系內也都是名列前茅。但僅僅一年,220名學生當中,他的名次已下降到200名左右。2005年,譚金平因學分不夠被延時畢業,被迫與比他晚一年的另一屆學生一同學習。
然而,在譚金平學習成績優異的背后,是這樣一些“細節”:譚金平固執已見,因為一道數學題的兩種不同解析方法,敢在課堂上與數學老師爭論不休,直至對方同意他的思路。由于他是全縣的學習明星,很多老師為了不影響其學習成績,多年以來對他一直是寵愛有加、百般呵護。這樣,譚金平在學習上就形成了說一不二的風格,在生活上也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意識。考上清華后,清華大學的激烈競爭壓力,加之在校生考入大學前都是各地的精英,入校后,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會出現心理落差,造成情緒失控。調劑能力稍差的一些人會失去方向,導致成績進一步下滑,甚至產生更為極端的想法。而譚金平在留給他父親的信中更是直白地寫道,我對讀書真的沒有興趣,以前的表現只是因為我喜歡出風頭而已,并不是真的喜歡讀書。此外,在沒有人寵愛他的大學,他性格孤僻、朋友很少,成了一個獨來獨往的人。
從譚金平的發展歷程中,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圍繞著譚金平所發生的所有事情,無一不是“應試教育”的結果:他喜歡出風頭,想成為人人重視的對象,于是就放棄了所有節假日苦讀,于是就有了優異的成績,在只看考試成績的應試教育下,成績當然成了他受龐的最大資本,成績好,受龐大的情況更激發了他出風頭的欲望,更使他努力學習,最終成了全縣的“學習明星”;而輝煌的高中時代,除了成績,他幾乎一無所有。而除了成績,他還丟掉了挫折教育、心理教育這樣人生中重要的教育。應試教育成全了他,成全了他的愿望,但是也坑害了他。到了精英遍地的清華,他的優勢不能施展便敗下陣來,不能接受挫折的他,更容不得一個個科目“慘敗”的現實,越是如此,他便越是孤獨,越是脆弱,他成了一個自稱為“大麻煩”的人。久而久之,他終于無法忍受現實,逃得無影無蹤,無聲無息。
只管分數,不管心理;只重智育,不重德育、美育、體育;只顧考試,不顧其他,應試教育讓一個人考上清華,又讓他棄清華而走。應試教育害了一個學生,也許還將毀掉他的前途,而且還正在害著不知有多少這樣的學生。而所謂的“應試”,只是“應付”那些死板的考試題目,“應付”書本上的那些公式、定理,卻不能“應對”豐富的人生大課堂,“應對”來自生活的各種“考驗”,這樣的考試,造就的到底是什么樣的人才?
這幾天,“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正在進行中,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帶來的郭沫若先生早年讀中學時的兩張成績單很有意思:好幾門課程并不突出,更有幾門居然還不及格。而且,這位大詩人、大書法家、大考古學家,那時居然是理科遠遠好于文科。如果郭老參加現在的高考,照他的成績,是很難考上大學的,即使考上了,家長和學校也一定要他上理科。那么,結果又會怎樣?
不知道中國大學校長這樣“說”出來的事,到底能不能引起有關部門的“做”,否則,一年又一年的高考大軍中,淘汰掉多少“郭沫若”不說,即使是有幸考上了,像清華學子譚金平棄學失蹤甚至比他更要嚴重的情況,誰又能保證不會再現?“應試教育”的土壤究竟還有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