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言利,這是中國古訓,然而在市場經濟大潮洶涌的當今,言利又顯得十分平常,兩種觀念的碰撞便不可避免。果然,7月15日的四川成都,2006年全國高校志愿文化論壇開幕后,大學生代表們的兩項爭論指向了同一個主題——志愿服務可否言利。
參與者不應該抱有“私心”嗎
這次論壇是在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指導下進行的,由四川青年志愿者協會和成都青年志愿者協會主辦。作為承辦方的四川大學,誠意請來了全國32所高校志愿者組織的大學生代表。
四川大學出面承辦的重要原因,是這所學校很欣賞志愿服務對大學生的熏陶作用,愿意通過操持論壇,為志愿文化的發展出力。
在論壇上,四川大學的大學生代表介紹了本校扶持志愿服務的一項新規:對參評獎學金、助學金、優秀學生、優秀團干部的同學,參加志愿服務的時間必須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取得參評資格。
這項規定所體現的觀念就是言利,將志愿者的服務工作與自身利益掛鉤,從而保證服務的熱情。
會場響起一片叫好聲,一些大學生代表產生了共鳴:“這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激勵辦法?!?BR>
也有大學生代表對此不以為然,覺得會讓志愿者抱有“私心”。比如來自西部一所高校的代表認為,出臺這種規定,會使大學生抱著評獎評優的心思來參加志愿者協會,有違志愿服務的精神。他還說,有些大學生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以下簡稱“西部計劃”)就是有“私心”的,這項計劃規定志愿者在服務期滿后,考研究生和考公務員可獲加分等優惠,結果就有一些大學生帶著獲取加分的目的去參加西部計劃。
此言一出,會場出現了短暫的沉寂,接著就有人站起來,提出針鋒相對的觀點。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代表方 認為:無私的奉獻不是絕對的,既然有人愿意通過參加西部計劃,去艱苦地區從事教學等服務,為什么不能用加分的規定進行支持呢?
該代表舉了一個例子,美國微軟公司在北京師范大學為一個公益項目招募志愿者,這些志愿者參加以后,就有機會與國外的公益組織交流經驗,還可以去微軟公司實習,正是因為有了激勵,許多大學生非常樂意參加微軟公司組織的志愿服務。
另一位代表說,志愿服務的組織者必須想想,能為志愿者提供什么幫助,不能太無“私”。因為單靠精神層面支撐,一項事業難以持久,所以對從自身利益出發而做的志愿服務,應該予以支持,沒有必要刻意回避,“如果志愿者連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怎么去幫助別人呢”?
出錢的單位可以“借機”宣傳嗎
志愿服務的資金籌措問題,也是論壇的一個焦點。大學生代表們有一個共識:錢太少。一些志愿者在去照顧孤寡老人、關心留守兒童時,連乘坐公交車的錢都是自己出,對于還要家里寄生活費的大學生來說,這種花費難免會挫傷服務的熱情。
眾多高校的志愿者組織于是面向社會尋求資助。此次論壇就是一個成功范例,經過四川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的游說,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政府拿出了2.5萬元,用于論壇開支。
“四川大學在雙流縣修建了一個校區,幫助改善了當地的環境,學校開展的志愿活動,服務了當地的老百姓,所以雙流縣政府愿意幫我們的忙。”四川大學的代表解釋了獲得資助的緣由。
順著資助的話題往下說,一些代表開始訴說苦衷:有的企業提供資助時,想借機宣傳自身,就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例如希望擁有對志愿服務的冠名權,希望在服務現場擺出能夠展示企業形象的宣傳品,希望媒體在報道志愿服務時把企業的名字加進去等等。
這些代表覺得企業的要求“有違志愿精神”,會使志愿服務顯得帶有經濟利益,讓人們產生誤解。
會場上又產生了分歧。吉林大學的代表認為,志愿服務可以服務經濟發展,企業和其他部門資助了志愿服務,然后想宣傳一下自己,樹立本單位的公益形象,是很正常的舉動。對志愿者組織來說,回報資助者也是理所當然,只要對資助者的宣傳不影響服務的正常開展,就不必刻意去回避。
來自北京的一名大學生代表對國際志愿者組織“根與芽”和亞洲動物基金有所了解。她告訴大家,這些國際志愿者組織就是依靠社會資助開展公益活動,并認真回報資助者,比如在活動的宣傳手冊里,會把出資企業的名稱放在顯眼的位置,并對企業進行簡要的介紹,受到企業的歡迎。
她不禁感嘆,我們有些志愿者組織給自己的束縛太多了。為什么一些國際志愿者組織可以做那么大的項目,為什么他們能夠有錢設置專職志愿者,這都與他們不回避經濟利益密切相關。
7月16日,論壇落下帷幕,而爭論并沒有找到統一的答案。由于不同的觀念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一些代表建議,今后應該盡快制定針對全國高校志愿服務觀念的指導性文件,幫助各地大學生更好地開展這項工作。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