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2006青年歌手大獎賽”中,評委余秋雨由于其略顯羅嗦的點評,連日來被不少觀眾質疑“喧賓奪主,秀文化,搶鏡頭”。日前,他接受了《楊瀾訪談錄》的專訪,道出了自己身為評委的“拳拳之心”,也間接回應了觀眾的非議。
可以肯定,今年的青歌賽要是沒有余秋雨的參與,絕不會有如此高的收視率,央視力邀余秋雨當評委,自然看中了威力巨大的“秋雨效應”。余秋雨也不是盞省油的燈,他接受這個邀請也是奔著節(jié)目的高收視率來的,他想在這個高收視率的節(jié)目中,加入一點文化話題,“偷偷地塞進去一些,比如像波普藝術、比如像波西米亞,”沒想到用這方式普及有那么好的效果。
也就是說,央視與余秋雨合作,是強強聯(lián)手,效果不必多說。不過,在余秋雨那里,你搞你的青歌賽,我打我的文化牌,他是醉翁之意不在比賽,在乎文化之間。正是有著這樣一種目的在里面,而且自己的名頭又大,難免“喧賓奪主,秀文化,搶鏡頭”。
細心的人會發(fā)現,余秋雨從來也沒有停止過“做文化”,“秀文化”。最早他搞戲劇,是跟文化有關的,然后搞“文化大散文”寫作,更是文化得不得了,后來參加了一個文化考察活動,回來就“千年一嘆”,據說圍繞他的歐洲之旅,鑒于歐洲人對別的文明的漠然,余秋雨又準備“嘆”一本書出來,要打破他封筆的誓言。此外,余秋雨還經常參加包括選美、房交會等在內的各種社會活動,不斷地在報紙、尤其是在電視上拋頭露面,所到之處,無一例外地講文化,秀文化,簡直到了見逢插針的地步。
余秋雨為什么逮著一個機會就大講文化,大秀文化呢?除了文化是他的研究興趣方向所在,更在于,余秋雨抓住了人們的軟肋,那就是國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沒文化。你說富人錢多腰桿夠挺直壯實了的吧,一旦被罵上兩句沒文化,窮得只剩下錢,立馬就矮下幾分,作武大郎狀;你說像劉翔這樣的運動員刷新了世界紀錄,夠牛了的吧,有一個叫張懷舊的人照樣說他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沒有文化;當官的權力在手,八面威風,學者就不買賬,理由是,這些人就懂得玩弄權術,沒有文化。還有,農村人砸鍋賣鐵送子女上學堂,就是怕孩子沒有文化,受欺辱做牛羊;小姐妓女迎來送往,靠賣笑為生,害怕被人說沒有文化,自覺加強學習,捧讀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總之,偉人已定論,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不管是有錢當官,販夫走卒,還是跑步跳遠,學子青樓,沒有文化是一件十分嚴重的事,沒有文化就沒有身份,沒有文化甚至連面子都沒有,沒有面子,在中國如何活得下去!
所以,面對觀眾的指責,余秋雨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每個人都怕自己沒文化,你知道嗎?在電車上撞一撞以后,就說你太沒有文化素質。文化成了一個互相攻擊或者互相之間來表達身份的一個東西,所以每個人都覺得我可以不懂歌,但是不能沒有文化,所以我聽有的省份說我們派出去的歌手唱不好不要緊,他不懂李白我們太難過了。”余秋雨真是好眼力,好身手,一眼就看出癥結所在,一手就抓到了要害部位。既然人人都怕自己沒文化,他余秋雨就是一陣及時雨,滋潤別人干涸的心田,自己講播撒文化就大有市場。
學者都要捧一個飯碗行走在學問的江湖上,有的人吃李白的飯,有的人吃魯迅的飯……,五花八門,余秋雨比他們都聰明,他吃文化的飯,因為文化這個飯碗比李白的飯碗、魯迅的飯碗不曉得要大多少倍!捧著這個飯碗,余秋雨一輩子都吃不完!只是我覺得,余秋雨沒有必要不分對象,不分場合地拿這個飯碗來炫耀,什么波普藝術、波西米亞,你到過世界某地嗎?等等,其實是以己之長擊人之短。
每個人都不能保證自己是個“十項全能”的“選手”,每個人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就很難能可貴了,余秋雨可以拿他的飯碗來考倒別人,別人也可以拿自己的飯碗考倒他。余秋雨的得意只在社會的偏見:一個人做不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似乎是可以原諒鼓勵的,“沒有文化”卻一種恥辱。
[作者:廖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