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
近日幾場大雨傾瀉在北京城,一些垃圾場內污水橫流,臭不可聞。據調查,北京永定河西水源受到當地垃圾場污染,10萬人飲水安全面臨威脅,另外還有126處生活垃圾場污染著北京城(據7月26日《華夏時報》)。可是許多北京市民既不知道這些垃圾對我們的飲用水會造成什么影響,更不知道飲用水被污染了應該怎么辦。
一個城市的生活垃圾應該如何處理,這是全世界所有國家都面臨的大問題。我認為,垃圾的處理和文明程度有著相當大的關系,垃圾堆放有技術問題,更與垃圾處理流程的源頭,即垃圾分類緊密相關。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人就在進行垃圾分類,那時連吃過的大骨頭,用完的牙膏皮都能賣。那時的垃圾分類是實實在在的。90年代初我到德國時,當地人對我說他們的垃圾分類是從中國學的。我曾為此而自豪。
現在呢,人家那里垃圾分類已經成了垃圾處理的重要方式。
而我們中國不論城市還是鄉村,目前站在那兒的一個個分類垃圾桶,大多不過是擺設。
一位開始在自家進行垃圾分類的北京人看到垃圾車開進小區,將分了類的三個垃圾桶的垃圾通通倒進一輛車里后形容:這一幕讓我氣得差點沒吐血。有人曾算了一筆經濟賬,按照有關部門的說法,一個普通的分類垃圾箱造價是500元左右,不銹鋼的是千元左右。
即使按500元算,一個區政府投放在街上的100個分類垃圾箱造價就是5萬元??上?,投資數萬,卻沒取得實效。
一方面是垃圾場里的垃圾得不到處理,污水橫流,嚴重威脅著地下水資源。一方面又是大規模的垃圾分類的造勢,形成的巨大浪費和形式主義對求實精神的踐踏,使得北京這樣的國際大城市,還讓市民們承擔著126處垃圾場污染的巨大風險。難怪有人質疑:相關部門在分類垃圾箱投放之前就已經清楚這可能只是一個擺設,因為既缺乏整體規劃,也沒系統安排,終端更沒有一個完善的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其結果垃圾分類只能是運動,只能是擺設。如果說用這種方式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那結果可是代價巨大。
任何制度的制定與執行都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了很多的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是缺一不可,而越到后面的環節越為重要。最后的環節不實行,前面所有的環節都將是白費,造成社會成本的巨大浪費。我們很多好的制度往往停留在開始的轟轟烈烈上,其后便歸于沉寂。事后還會有人站出來說,看看都是我們國民的素質不高。
依我看,垃圾分類沒有錯,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錯的是不應該只把它當成運動。當垃圾桶不再是擺設,認認真真地去處理每一個垃圾場所面臨的問題,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而不是造勢,126處生活垃圾場威脅著北京人的風險方能盡早避免。
□汪永晨(北京環保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