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建立一個完整的“7·28學”
2006-07-28

2006年07月28日 燕趙都市報
 
  面對每年此日鳳凰城的滿城紙火,我們果真對30年前的歷史平靜了嗎?

  只有時光流淌。

  沒有親睹過罹難日這個城市海洋般無邊洶涌的悲傷,你不會知道災難對親歷者意味著什么。人,城市,和這個國家。這是罹難者和劫后余生者的悲傷,是一座城市的悲傷,也是1976中國的悲傷。

  意大利學者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朱光潛對此說,“沒有一個過去史真正是歷史,如果它不引起現實的思索,打動現實的興趣,和現實的心靈生活打成一片。過去史在我的現時思想活動中才能復蘇,才獲得它的歷史性。”歷史平靜地躺在1976的歲月風塵中,盡管它無時無刻不在攪動那一端無數顆破碎的心。循著時光,我們想在平靜的歷史中尋找啟示,尋找對災難更好的紀念和思考。我們知道,這才是歷史于當代的最好存生形式、最高尚的存在方式。

  “一頁史可以抵一本邏輯書。”1976年夏天北京以東160公里片刻傾城的這一頁史,也足夠書寫一部厚書。以24萬亡魂的名義,以不能忘卻的永殤之情。那么,請這部書中一定記錄歷史的悲傷、人性之光、一個國家的意志和精神,也請記錄下歷史本該有的理性、反思和啟示。

  這將是一個完整的“7·28學”。

  悲傷是為了不再悲傷。建立完整的“7·28學”,是為了不能忘卻的悲傷,更是為了更好地抵御悲傷。

  鳳凰城,像這座城市的名字一樣,唐山涅槃重生。整齊寬闊的大道,繁榮的工業,規劃中的京津冀經濟區,可以想見這個城市美好的未來。短短30年,從遍地廢墟中浴火,這是一個國家的奇跡,也是人性中頑強品質的奇跡。但正如河北理工大學教授王子平對記者所說,唐山大地震第1個10年,紀念的重點是政治,感謝黨和政府、感謝部隊和全國人民;20周年時紀念的重點是經濟,宣傳20年來的經濟成就(7月12日《中國經濟時報》)。到了第3個10年紀念,我們應該從中找到更多的歷史價值。畢竟,即便迎來滿城燈火的輝煌繁榮,也不能忘卻昨日。王子平教授提出要建設新唐山的文化品質,我們卻以為,最好的紀念是建立“7·28學”。

  這第3個10年,我們看到,來自民間的記憶更為豐富,閃耀著災難之下的自救、團結、忍耐、互助;來自親歷者的歷史記錄更為詳細,災難的瞬間的描述,各個群體的活動,比如錢鋼的《唐山大地震》,承受著生命所不能承受之痛,閃耀著人性中的美好品質。

  從堅強重建集體主義的政治話語,到人性之光的民間記憶,我們似乎正在一點點拂去歷史的塵埃。不,歷史還會有更豐富的內容呈現出來,直到建立一個完整的“7·28學”。

  災難是人類的敵人,災難也讓人類學會成長。SARS、“9·11”、印度洋海嘯,唐山大地震———在這些記憶猶新的災難歷史中,我們學會了科學態度、不同人群的權益意識。“9·11”之后,美國社會形成了“9·11學”,從社會文化經濟等角度對自身進行反思。這是悲傷之外的災難紀念,是歷史于當今的意義。

  還會有更多的歷史記憶呈現出來,直到一個完整的歷史。

  恩雅在一首歌里唱:“誰能說出真愛是否成長,恰如心靈向往,只有時光,只有時光。”梳理完整的“7·28學”,我們將更愛這個優秀的國家,更熱愛生命,更坦然面對24萬亡魂。

  ■本報評論員 勞拉

  給歷史留下可以傳承的印記

  “地震破壞的現場應該多保留一些,不僅可以作科學研究的標本,也是一個十分巨大的旅游資源。一定意義上說,唐山因為地震而聞名,到唐山來旅游的人們,更渴望見到的也應該是地震給這個城市造成的巨大破壞。現在,人們幾乎看不出來這是一個地震城市,如果有大面積的破壞現場,人們可以從對比中看到新唐山發展、崛起的速度,效果會更好。”吳良鏞語。(7月26日本報6版)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紀念日,在這一天,國內許多媒體的焦點聚集到了唐山,大面積的傳播使得有關于唐山30年前的黑色瞬間重新走入人們的視線。但是,那些不遠萬里來唐山尋找記憶的人們同時也會發現,在唐山,大地震真的已經遠去了。

  新華社報道這樣說:“如今的唐山,已經很難看到地震殘存的痕跡。新版的唐山市區圖上標出的七處地震遺址,掩在新建筑群中,若不是導游帶領,一些當地人都說不出它的確切位置。站在市中心的鳳凰山上環顧今日新唐山,高樓鱗次櫛比,街衢寬闊坦蕩。漫步市區街巷,商貿興旺繁榮,環境優美雅致,人們的生活平靜、安寧。”

  除了7.28紀念日街頭一字排開的冥幣焚起的火堆以及此起彼伏路人同哭的哀號,關于大地震的痕跡,真的已經找不到多少。

  我們的民族從來不缺苦難,缺的是對苦難的記憶和反思。想起曾經看到過一個有關于“2005年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調查———五成以上被訪者不知道“九一八事變”。是的,畢竟已經過去70多年,太多親歷者已經作古;囿于當時條件的原聲原影資料實在有限;能口述歷史的人越來越少……所以,戰爭距離當下的我們已經很遠;所以,全世界人民同仇敵愾反對侵略反對戰爭的精神變得微弱;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二戰的意義已經失去”。

  看到有報道說,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少人問津;關于“抗戰”的圖書和影像資料“叫好不叫座”,痛心于“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之余,不能不問,歷史究竟在哪里?唐山大地震的歷史,是對地震建設成就說得多對地震本身說得少的“唐山抗震紀念館”,還是微縮在大學校園內的一小片廢墟,或者是根本找不到一具尸體的地震圖像資料?對于那些舉世哀慟的過去,我們能拿出來的證據有多少?歷史本來的豐富性哪里去了?

  精神力量是塑造世界的“軟實力”,而沒有了歷史的蹤跡,精神便來得沒有根據。30年前唐山人民的抗震精神留到現在的,怕更多是幸存人的記憶吧。親歷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忘懷的,因為有切膚之痛。印度洋海嘯,尤其讓唐山人動容,正是源于感同身受的困厄和苦難,那是人類心靈的黑洞。這種記憶和痛苦,在他們的有生之年,是無論如何也抹不去了。但是,下一代呢,那些沒有記憶的人們,那些只聽到與虛構電影無二的災難故事的人們,怎么理解曾經的苦難,所謂精神,又該如何傳承?

  30年后,我們看到了一個將苦難掩埋得不露痕跡的城市,同時,我們也失去了一段用以反省并從苦難中重振的記憶。

  對于歷史記憶來說,在特定階段過后,事實材料的增加無比艱難,除了無可選擇地悉心保護存留到今日的物證之外,對于個體命運的考察,對于精神的挖掘可能是更能綿延歷史的途徑。對于災難,我們更重視選擇人性的立場,因為那樣可以讓苦難充滿血肉,讓我們有機會在一個又一個的個體苦難中體會悲涼,在巨大的震驚中記住過往。

  在9·11事件周年祭的活動中,我看到了死難者的名字在哀樂中逐一被念到,作為事實,這些文字符號將被永久地載入歷史。而需要更加清醒地意識到的是,在一代人的哭聲消失之后,在枯燥的數字和單純的史料讓人失去興趣之前,多保留下一些痕跡,才能讓后世人在可能到來的苦難面前顯得不那么茫然。

  ■本報評論員 甄智力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