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
2005年9月,四川省選派了5名副廳級干部分別在美國佐治亞州和明尼蘇達州接受理論培訓,并進入州政府部門“頂崗實習”。現在,他們回來了,自然是感受良多。不久前,在四川省委組織部召開的會議上,他們講述了“深入美國考察美國,跳出中國思考中國”的經歷和感受,其中之一就是開會。
開會是我們很熟悉的一件事。我們怎么開,無須筆者絮叨,多數人都有切身感受。這幾年間或傳出某地因為開會睡覺而受批評或處分的新聞,睡覺的人固可指摘,但會風恐怕也有檢討的必要。環顧周遭,沒睡到打呼嚕、流口水的程度,卻到了心不在焉、昏昏欲睡程度的會,在我們又有多少呢?據“頂崗實習”的人們說,美國的每次會議效率都相當高:沒有長篇大論,直奔核心問題,很少有大而無當的總結。四川省農業廳總農藝師趙世勇還舉了一個例子,那是他們研究如何提高明尼蘇達州養豬場空氣質量問題。趙世勇說,類似的會他在國內也開過不少次,“至少得開半天吧”;而在美國僅用了半個小時。趙世勇也曾為州農業廳廳長起草會議發言稿,廳長明確要求不要超過5頁紙。這里面,突出的都是“直奔核心”四個字,這恐怕是最值得我們玩味的。
我們這里是意識到了會議的“缺陷”的。早幾年,對“文山會海”發起一輪又一輪的攻擊就是明證。“會海”,形容的是會議之多,完全是一個貶義詞。但是我們的發力點似乎不大對頭。比如說,不少地方都是在如何減少會議次數上做文章,為了顯示決心,還搞了“無會月”之類,現在不知道還堅持沒有——從沒有人吹噓成效的結果上推斷,應該是沒有堅持下去。所以說發力點不對,在于會議作為載體是無辜的,規定一年的哪個月不開會、堅決不開會,這種極端之舉就好像跟“會議”本身慪氣一樣。然而,會議是由人來駕馭的,人要它怎樣它就怎樣,其本身又有什么過錯呢?美國的會議其實也多,趙世勇說,他們“很多時間都是在各種各樣的會議中度過的”,廳長一天最多開過5次會。這就可見,會議本身沒什么可怕,不必避之唯恐不及;不該開的會一定要開,該開的開得冗長,這才是可怕的。
“頂崗實習”的人們等于告訴我們,要解決的是會議的開法問題。他們所列舉的人家開會的長處,正是我們的短處。我們的會議的確多了些“長篇大論”,少了些“直奔核心”,用古人的話說,叫做“語太繁而無領要”。我們應該在這些環節上下決心,才是真正找準了主攻方向。當然,美國式的開會法未必十全十美,但值得我們借鑒,這一點該是毫無疑問的。
作者:潮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