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唐山大地震:沉重的災難 寶貴的財富(圖)
2006-07-28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場7.8級大地震使唐山這個有百萬人口的工業重鎮遭受滅頂之災,瞬間夷為平地,24萬鮮活的生命葬身瓦礫之中。

    彈指一揮30年。唐山人民在戰勝災難、重建家園中凝結成的抗震精神,其所涵容的團結、堅韌、勇于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內核,不僅是唐山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全人類所共同追求的;世界科學家們絡繹不絕地來到唐山,依據這個天然“實驗場”進行大量研究,使人類加深了對地球的認識,防御地震災難也邁出了一大步;在唐山抗震實踐中,中國誕生了“地震社會學”,為解決全球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災害問題,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成功的防災減災范例。

    古今中外,每一次巨大的自然災難都是以更大的歷史進步作為補償的。唐山大地震使唐山人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卻給全人類帶來不盡的精神財富。

這是原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遺址(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抗震精神:屬于唐山屬于中國屬于全人類

    一座城市的毀滅是可怕的,而人的精神崩潰是尤其可怕的。無數事例證明,每遇重大天災人禍,家園被毀或痛失親人,有的人會消極沉淪,陷入強烈的悲痛無法自拔。中外歷史上多次大地震之后都發生過嚴重次生災害,其主要原因就是災民精神世界的崩潰,引起社會動亂的發生。

    然而唐山人在災難面前所凝結出來的“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震時及震后建設中支撐、激勵、鼓舞和引導唐山人民奮勇崛起、艱苦卓絕最終戰勝地震災害、重建家園的精神力量。

    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軍民的無私援助下,唐山依靠這種精神支撐,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了災區生產生活,震后不到一周,數十萬群眾衣食、飲水得到解決;震后不到一個月,災區供電、供水、交通、電信等生命線工程初步恢復;震后第一個冬天,災民全部住進了簡易房;震后一年多,工農業生產得到全面恢復;震后頭十年,唐山人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奪取了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巨大勝利;又一個10年,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全面振興;第三個10年,跨入了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的新階段。

    唐山地震30年紀念日前夕,唐山人對抗震精神進行了理論上的升華。市委黨校康繼祥說:“地震災難的慘痛可以遺忘,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傳下去。”

7月19日,一參觀者在拍攝河北理工大學原圖書館樓。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在唐山街頭隨機提問,人們普遍對江澤民同志概括的“唐山精神”耳熟能詳。因為“公而忘私”是群體與個人之間的道德準則;“患難與共”是人與人之間的人本主義原則;“百折不撓”要解決的是戰勝地震災害過程中目標和現實的矛盾;“勇往直前”則體現著唐山人在艱難困苦面前的一種勇敢進取的精神狀態。

    這種精神綜合地體現唐山人的氣概、氣勢、膽略、魄力和道德風貌。正是在這種精神指引和鼓勵下,唐山人醫治了地震造成的創傷,重新建造了新唐山,唐山也當之無愧成為中國第一個被聯合國授予“人居榮譽獎”和“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

    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以及全國軍民在抗震斗爭中用鮮血、生命和艱苦卓絕的斗爭,共同鑄造的民族之魂。正如唐山人民所經受的痛苦與磨難,不僅屬于唐山屬于中國,更屬于全人類。

唐山地震:讓人類更深刻地認識地球

    地球是人類棲身之地,而地震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自然災害,因而人類在征服地震災害的征程上不斷地探索著。

7月18日,一位老人凝視著34年前的唐山老照片。(張北男)

    唐山大地震給全世界的地震研究者們提供了一個痛苦但又極具價值的天然“實驗場”。

    30年來,世界各地的地震工作者們絡繹不絕地來到這個發生過人類大災害的地方,研究地震孕育和發生的規律,從而為戰勝地震災害提供理論、方法、依據和指導。

    1975年我國曾成功預報、預防了海城7級以上地震,這令我國乃至全世界的地震工作者們都倍感欣喜,然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人們再次領教了地震這個“惡魔”的神秘莫測。正如前蘇聯一位地震科學家所說,最近幾年,我們對于地震和地震預報問題似乎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是在此之前,我們對地震和地震預報問題,似乎什么都知道了。

    在唐山大地震面前,科學家們更加深刻認識了地震的極端復雜性,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數十年致力于地震研究的專家許紹燮指出,在探索地震和地震預報征途上,將會遇到許多“想不到”的現象,而每領悟和破譯一個“想不到”現象,就在地震和地震預報的征途上前進了一小步。

    地震工作者們把諸如唐山等發生過破壞性地震的地方作為實例,作為重中之重的研究對象,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和規律,并依靠日益發展的高新技術,力圖從中找出制服地震“惡魔”的武器。經過多年努力,科學家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一位地震專家分析了目前世界上對地震研究的進展后說,在高新技術介入下,不僅在解決“上天易,入地難”問題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而且也使人類有可能像觀測氣象衛星云圖一樣,研究地殼的運動變形。

地震防御:讓人類更理性地應對災害

    地震災難在現有的人類文明中尚不可完全避免發生,那么人類是不是在地震災害面前就只能被動承受?唐山成功的抗震實踐告訴世人,科學的地震觀和預防行為,能夠大大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傷亡。

    幾十年來致力于地震社會學研究的王子平教授,也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對于一個地區人們的地震災害觀念問題,他一直在做著觀察和思考。研究表明,在經歷了造成巨大災難的地震后,唐山人逐漸形成了科學的地震災害觀,那就是“地震是可怕的災害”、“地震發生時人并非完全無能為力”、“減輕地震時人員傷亡的關鍵是用科學知識武裝人們”,這三層意思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有關地震災害防御的理論體系。

    以往人們認為,在地震面前人是完全被動的、只能消極承受,幾乎失去了任何保護自己的可能和機會。但王子平經過對大量的地震幸存者調查研究發現:即使在地震發生、房倒屋塌的情況下,人依然有著生存空間,有著防衛和保護自己的可能。盡管這“空間”極小,“可能”極少,但的確存在著。這里的關鍵在于人們擁有一定的地震科學知識,并在地震前、地震發生時、地震發生后能否采取及時、適當、合理的避險與自救行為。這是在犧牲了數以十萬計的生命之后得出的珍貴歷史經驗,這是地震災害觀的一大飛躍。

    循著這一研究思路,王子平與另幾位地震等方面的專家在研究唐山地震這個案例時,把觸角伸向了地震社會學。國內旬的無數實例證明,地震一旦發生,必將產生一系列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因此,他們把災害、災害后果及災害的預防與救治等納入研究對象,提出了“大防御戰略“,并在總結歷次抗震救災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把經驗性認識推向理性化,將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與地震學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出版了我國這一領域的第一部專著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