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中學生和小學生落入網絡游戲的圈套,家庭、學校以至整個社會卻是束手無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日前CNNIC發布《第十八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更加重了這種悲觀情緒的蔓延。
三千萬 半代人
我們先來看看《報告》中幾個重要的數據。其一,網民的年齡分布。在總計1.23億的中國網民中,24歲以下者占53.8%,其中18歲以下的占14.9%;其二,網民的職業分布。以學生的比例最大,為36.2%;第三,網民經常使用的網絡服務/功能。網上游戲的比例為31.8%,網上教育的比例僅為12.4%;第四,網民平均每周玩網絡游戲時間11.0小時,地點則大多是在家里和學校宿舍(63.6%),以及網吧(38.8%)。
《報告》特別提到,“青少年學生的上網情況值得特別關注。在2億中小學生中,上網學生已達3000萬,中小學生互聯網滲透率達到15.4%,而其中高中學生互聯網滲透率已達半數以上(3600萬中的超過1800萬)……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網民中的學生數量還會繼續穩步增加。”
列出這些看似枯燥的數據,意在使大家清楚地認識到,學生上網和玩網游(兩者幾乎是一回事)已經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們尤其應該注意的是,當學子們進入高中階段的時候,他們中超過一半的人已經與網絡和網游結緣。這也就是說,起碼是在眼下,我們已經有半數的下一代在學業上、思想上以至身體發育上都受到了不利的影響。
家國事 世界風
說實話,以前我對國內一些機構的統計總不是太相信,然而此次我從本家親戚以至熟知者家庭的情況作了一番驗證,發覺上述統計結果還是比較準確的。在這些孩子當中,上網與不上網的比例差不多。我不敢說那些不上網的孩子一定成績好——這里還有個稟賦智商的問題,但那些上網的孩子顯然是可以取得更好成績的,卻因為沉迷于網絡而個個成績都在下降。更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這些小網民、小玩家無一不是其所在家庭的嚴重負擔,家長整天提著心、吊著膽,嚴防死守地緊盯,苦口婆心地教誨,卻往往不見任何效果。
學生上網,家長擔憂,學校也擔憂,然而更應當擔憂的是國家與民族。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少年一代是一個國家未來發展與進步的最大希望所在,然而我們卻無奈地看到,這種希望的一多半目前正面臨著毀滅的危險。
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是一個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個問題不僅我們國家有,在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尤其是那些互聯網發達的國家都普遍存在。如《報告》所說,中國互聯網滲透率雖然高于其他發展中國家,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還遠遠不夠。就拿我們的近鄰日本和韓國來說,那里平均每3個人中至少有2個是網民(占國民總數的67%以上)。在這兩個國家,少年網游的情況同樣非常嚴重,它們甚至還面臨著更多的問題(比如網上集體自殺)。在美國和歐洲,戒除網癮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一門新興的醫學。
若無游 則無憂
然而要說起來,上述國家雖然同樣對網絡影響教育的問題非常關注,程度上卻還難以與我國相比。我想這里面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民族一向對教育事業極為看重,“學而優”的傳統意識根深蒂固,故此反響更為強烈。
筆者此前寫過數篇探討網游沉迷以及少年教育問題的文章,有幾點疑惑可以說始終存在并越來越強烈。其中之一是理性認識,即網游是否一無是處的問題;之二是社會責任與治理方略的問題;之三是心理治療方式方法的問題。受篇幅所限,上述三點只能點到為止,下面主要來說說第四點:如果沒有網游,我們又將怎樣?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假如沒有網游,我們的下一代是否一定會更好學、更健康、更吃苦耐勞、更有家庭和社會責任感?我個人認為,這點其實真的很難預料。想想自己經歷過的學生時代,也曾經面臨很多問題。那時候,早戀的少,但打架成風;衣食素樸,卻也偷著抽煙喝酒;思想單純,學習卻不努力;沒有網絡網吧,卻同樣的經常曠課逃學。更有意思的是,當時正興起所謂“靡靡之音”的港臺流行音樂,青少年愛之若狂以至廢寢忘食,長輩們卻是憂心忡忡長吁短嘆,認定下一代從此玩完了。事實顯然不是他們所擔心的那樣,即使道德水準有所下降,我們這代人都還承擔了一切該承擔的責任。對于沉迷網絡的下一代而言,情況是否也是如此呢?不好說,興許我們也在犯著當年家長們同樣的錯誤。
當然無論怎么講,今天的青少年都應該更上進、更有意志力才對。說到這里,不由想起100年前梁啟超先生說過的話:“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玩家們,你們確實該醒醒了。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