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徐學江
凡當年親臨唐山地震現場的人,大概都會記得:在一片廢墟中,唐山鋼廠和開灤煤礦礦務局院里日本人建的幾座三層或四層小紅房依然完好挺立。后來有報道說,唐山震前467萬平米的民用房在7.8級大震中有97%倒塌,只有3%尚好;327萬平米工業用房,有55.6%完全毀壞,39.9%部分毀壞。日本人建的那幾座小紅房當然屬于3%之列。
為什么日本人建的房子在同樣的地震中不倒?其實一點也不神秘。因為日本人在與頻繁的地震災害斗爭中,建房要考慮防震已在腦海里深深扎根,在日本本土建房也好,在外國的土地上建房也好,從打地基,到房子結構,到用料,都很重視防震要求。反觀我們,震前唐山人毫無防震觀念,房子建得很馬虎。一些工業用房1000多公斤的水泥預制板就搭在墻上,沒有加以固定;農村的屋頂為了曬谷物和防滲水都用泥、沙和瀝青做得很厚。這樣的房子,一旦有大震,不倒、不砸死很多人才怪呢。可以肯定,如果我們有像日本人那樣強的防震觀念,房子都建得像日本人那幾棟房子那樣,1976年7月28日肯定死不了那么多人。
本人寫此文,目的不在于怪罪我們以前為什么沒有防震觀念,為什么不把房子建得牢固些。那都是過去的事了。我的目的在于提出疑問,我們有沒有認真地總結那次付出24萬多條生命代價的經驗教訓,我們該如何去總結經驗教訓。我認為,既要總結如何發揚萬眾一心、不怕困難、團結協作的抗震精神和救災經驗,又要總結如何防震和減災的經驗教訓;既要總結宏觀的經驗教訓,也要總結具體、實用的經驗教訓;不僅唐山地區要深刻地總結經驗教訓,全國其它地方都要從唐山的實例中汲取經驗教訓;不僅在口頭上、文件中、專家圈子里總結經驗教訓,還要研究如何把經驗教訓付諸千百萬人的實踐和行動。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就是具體、實用的經驗,就是需要千百萬人實踐和行動的經驗。
唐山地震已經過去30年了,有關的文章成千上萬,有關的會議也開過許多,但沒有見過介紹日本人建的那些房子為什么不倒的經驗,更沒有看到有關部門大力倡導和推動建設抗震能力強的房屋的舉措和行動。這里不存在“崇日”問題,日本軍國主義過去的罪孽是一回事,日本人在防震方面確有經驗,我們應該學習,這是另一回事。
唐山地震后的頭些年,一些地方建房還比較注意防震,為保證質量和明確責任,還要求在樓宇顯眼處標明承建公司的名字,后來越來越放松。這些年來,中國的城市和鄉村以史無前例的規模和速度興起建房熱,而且各地似乎在比賽,看誰的樓建得最高,不管所處地區的地質條件,是否處在地震帶上。很多地方“好了瘡疤忘了疼”,把唐山地震的教訓忘得一干二凈。我國政府有關部門似乎也看到了問題,要不為什么地震局的一位官員在日前《參考消息》發表的法新社的一篇報道中對目前建房熱中存在的某些粗制濫造表示擔憂呢?我認為,對防震負有直接責任的全國和地方地震部門、建設部門光在下面表示擔憂是不夠的,應把這種擔憂及時、公開地告訴人民,而且最好要邁開雙腳,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對那些粗制濫造、不合防震要求的建筑以及責任人(責任公司)公布于眾。
“30年前的今天遭受一個世紀來最嚴重的地震災害之后,中國還沒有為下一次地震做好準備”。這是法新社記者的觀察,應該說這個觀察不無道理。我們不妨問問自己:我們為下一次地震做好準備了嗎?
防震比抗震更重要。而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就是防震和減少損失最重要的事情。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喜馬拉雅-興都庫什-地中海地震帶上,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國家之一。唐山地震這樣級別的大地震,在中國大地上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下一次何時、何地發生,只是無法預知而已。有準備和無準備,準備好和準備不好,結果是大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