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8月01日 來源:新京報
在央視舉行青歌賽的22年中,今年是首次將原生態唱法單獨放在整個活動中進行比賽。原生態歌手需要借助比賽的形式才能為觀眾所認識,這是比較尷尬的事情。
但如果不借助央視,恐怕大多數觀眾還不知道有“原生態歌手”這一說。
在流行席卷每個角落的時候,原生態想要得到大眾的認識、接受乃至追捧,這個過程的艱難可想而知。但最近“原生態”儼然已經成了一個熱門詞匯,給人一種錯覺,好像“原生態”就像“綠色食品”概念剛剛流行起來那樣,也一步跨入我們的生活與消費了。除了青歌賽的原生態唱法,近期和“原生態”聯系比較密切的兩個人還有臺灣傳奇音樂人胡德夫和國內第一導張藝謀。
胡德夫來內地參加第六屆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和開小型演唱會,成為7月媒體最為關注的娛樂新聞,各大城市報紙和周刊都做了連續或大篇幅的報道,在這些報道中,經常可以看見一個詞匯,那就是“原生態”,他的民謠被認為“還原了音樂最初的純凈”。這個說法顯然擊中了城市文藝青年的興奮點,在浮躁的城市中,還有什么比“純凈的音樂”更能吸引人的耳目?于是,胡德夫的音樂因為產自原生態的原住民區域,成了最大的“賣點”。只是遺憾的是,胡德夫如一陣風一樣來了又走了,沒有幾個平民百姓知道有這么一個人。或許,胡德夫的音樂只是屬于那些城市精英們的,要不怎么會有人撰寫出“為人不聽胡德夫,便稱精英也枉然”的廣告語呢?
張藝謀在《印象·劉三姐》大獲成功之后,再次推出了大型實景演出《印象·麗江》,這一次,仍然打的是“原生態”的旗號。原生態的東西賣點多了總會讓人心生狐疑,好比我們只想吃一根剛從菜地摘來的黃瓜,超市卻給它加了一層又一層的包裝一樣。讓洗去了腳上泥土的農民,按照導演意圖中規中矩重復幾百場演出,這究竟是原生態還是后現代?
欣賞“原生態”是人們呼喚本性回歸、渴望凈化心靈的外在體現,只是在挖掘原生態之美與純時,自身也應該保持一份真誠、平和的心境。
原生態不是流行,可能永遠也不會流行起來,盲目追捧只會讓其加快世俗化的過程,與其如此,還不如讓它在冷清中為我們開放出璀璨的花朵。(韓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