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多
前不久,女工裸體討薪的新聞遍布許多媒體。但是仔細審視,不少媒體報新聞的興趣并不是在“討薪”這個深層次的社會問題上,而是將注意力集中于“裸體”。這種吸引眼球的“集中轟炸”,帶給廣大公眾的不是對問題的深入思考,而是流連于表面的熱鬧以及有關“裸體”的眼球效應。無獨有偶,某地女主持人裸體廣告沿街而立的新聞,更是鬧得沸沸揚揚。對于這一問題,部分新聞與言論的焦點似乎也總是圍著“裸體”打圈子。這其中所反映的部分媒體的興趣、嗜好和價值取向值得關注。
其實,類似的情況在我們的新聞實踐中并不少見。看看下面的新聞就知道個別媒體在哪里用心最專:“富翁征婚”關注“處女情結”;“女體盛宴”聚焦“盛宴下的女體”;“環球小姐選美”追逐“變性小姐參賽”;“名校教授嫖娼”首先追問的是茍合情境;說貪官,必重墨于其情婦;講名人必專注于其緋聞。而“胸透致癌”與“處女嫖娼”,也是“項莊舞劍”,意在“轟動效應”,至于其社會效果究竟如何,則全然不顧。
人們常常對個別媒體的低級趣味深為不滿,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整個社會的低俗之風與新聞媒體的低俗習氣的引導也是不無關系的。如果說低級趣味還只是新聞媒體價值導向一個比較淺顯的層面,而對于更為深層次的負面作用,尤其值得我們警惕。比較典型的是混淆是非,干擾公眾的判斷,錯誤引導受眾的認識。這些做法的目的,多數情況下是滿足“傳者”自身的利益需求,而置百姓和公眾的利益于不顧,置媒體的社會責任于不顧。比如,前段時間國家調整稅收政策,不少媒體公然在報上大發議論,說消費稅的調整就是在增加老百姓的負擔,而這點稅收對富人來說不過是毛毛雨。這種言論甫一出臺,便以“為老百姓代言”自居,一時也的確蒙蔽了不少群眾。然而這種論調缺乏起碼的科學常識,完全誤導了群眾的視野,混淆了群眾的是非判斷,曲解了國家和政府利國利民的重大經濟決策。事實上,消費稅的調整,是一個嚴謹、嚴肅的科學問題。從經濟規律上說,稅負的承擔者與商品的供給與需求彈性密切相關,這與老百姓與富人扯不上什么直接聯系。爆炒稅負與老百姓的關系,要么是無知,要么就是別有用心。5月份稅收新政出臺前,有些媒體拼命炒作某些消費品因國家消費稅政策調整而會漲價,暗示消費者需早點“下手”定購,而5月份稅收新政執行后,相關產品價格卻一路走低、直線下降。現在回過頭來看,個別媒體、廣告商、部分產品生產商在其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及其對新聞受眾和廣大消費者受到的“傷害”,特別值得我們反思。
不管是表層的低俗之風還是深層的對社會大眾的嚴重誤導,都從一個側面向我們揭示了媒體在自己價值導向上存在的諸多問題。新聞媒體要從根本上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新聞實踐,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精神與人文精神,真正實現為黨的事業服務,為百姓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