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一學鐘南山之子的“窮人醫學”
2006-08-04
赫赫有名的鐘南山之子——廣東省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鐘惟德成了新聞人物。據報道,在城市條件優越的環境中長大,剛做醫生的鐘惟德開始不了解窮人的疾苦,到農村行醫給了他極大的震撼。此后,鐘惟德將研究成果應用于臨床,為病人減輕醫療負擔,尤其是一些常年困擾病人的常見病,成了他研究的動力和方向。他要用最便宜、最有效的藥,降低藥物的副作用來提高療效。通過5年多對“藥物療效與成本分析”的研究,他在治療前列腺增生癥、前列腺炎上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使原來每周近百元的藥費降低到10元以下,使每個病人一年減少費用4000多元。每逢周六、周日,鐘惟德就義務到廣州郊區為村民治療。5年來,他風雨無阻,先后為近6000人次的農村貧困病人治病。
一位年輕有為的醫學博士,他完全有廣闊的研究課題和尖端項目,可是,他決定將研究項目確定為“讓窮人看得起病”的項目上。其中折射的“窮人經濟學”讓人矚目。
看病求醫——這個非常平常的生活需求在醫療行為商業化、醫療腐敗家常化、天價醫療持續化的今天,已經變得“面目猙獰”了。媒體上經常報道窮人無錢看病“在家等死”的消息,窮人翻不過沉重的“醫療大山”,只能望洋興嘆。
由鐘惟德的“讓窮人看得起病”,筆者想到了溫家寶總理在回答“三農”問題時的發言:“我想起了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的一句話。他說,世界上大多數人是貧窮的,所以如果我們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也就懂得了許多真正重要的經濟學原理。世界上大多數窮人以農業為生,因而,如果我們懂得了農業,也就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
一位學者,胸懷窮人、放眼窮人、同情窮人,進而用學術力量為窮人送“技術溫暖”和“醫療服務”,我想,如果我們的各級醫療行政部門能動用權力資源和行政力量激發、激活醫療衛生事業的“窮人經濟學”,注重對弱勢群體的制度性關照和技術性開發,那一定比一個鐘惟德更有社會效應。鐘惟德個人做到了,有關部門做不到嗎?非不能也,乃不為也。甚至有可能,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對醫療價格起的卻是“劣(貴)勝優(廉)汰”的反作用。
來源: 中國保險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