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士楨
當我們恪守著傳統,堅持著高尚的時候,可能需要轉換一種思維角度,透過那些狂妄、叛逆和另類,去接納其中的創新、發展與前進。
80后的問題之所以引人注目,完全是因為這是生活生長在一個特別的時代、特殊生活背景下的代群。人們感嘆這一代人中的精英,議論這一代人中的文人,也為表現在整整一代人身上的另類、反叛而不安。其實,和任何新生代一樣,80年代的人全方位地進入社會各個生活領域是一種必然,他們中有人會成功,會在新興的領域中做出成績;他們中也有人可能會落魄,做出令上輩不齒的行為;他們中會出現代言人,表達這個代群人的所思所想。可以預見,和歷史上所有的代際更迭一樣,若干年后,他們中間還會有人登上政壇。其實這就是前進,就是發展,也是任何人不可逆轉的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為80年代的人去憤怒、無憂慮、去感嘆,不是一件聰明的事。
但是80后畢竟有些不同。首先,他們是真正成長于改革開放環境中的一代人,在享受了中國人從未經歷過的物質成果的同時,他們必然也就形成了同父輩完全不一樣的物質態度;在思想空前解放的寬松空氣中呼吸,他們自然更加重視自我的發展,追求著父輩想也不敢想的自由和放縱;經受著快速發展的高科技的沖擊,他們視野開闊、思維敏捷、蔑視權威、崇尚創新。在他們身上,青年亞文化的時代特征突出而醒目,先進與激進、批判與反叛、生命力和破壞力共存;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活躍、思想最解放時代里出生長大的一代,他們中大多數處于寄托家庭、社會期望值最大,最受社會矚目的社會角色狀態,面臨著他們的父兄從未遇到過的社會環境帶來的發展困惑、生存壓力帶來的心理困惑、生活方式的選擇困惑。時代造就了他們的開放、瀟灑、飄然,也將未曾有過的艱難放在了他們的肩上。其次,他們是真正一個獨生子女的代群。中國歷史上還沒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相似的家庭生長環境,有著在某一方面共同的早年經歷。特殊的家庭環境和人際關系讓他們擁有物質、教育等方面的優勢,其可能導致的深層影響卻還沒有被人們真正認識。似乎沒有什么更有力的論證,證明他們更不善于合作與交往,也沒有什么證據表明他們必將缺乏社會適應能力。上輩人習慣用自己固有的思維行為模式來判斷什么更適應社會,卻往往沒有想到,80年代要面對的是未來,是一個屬于孩子們的,而不是屬于老人的新時代。
社會的發展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當我們恪守著傳統,堅持著高尚的時候,可能需要轉換一種思維角度,透過那些狂妄、叛逆和另類,去接納其中的創新、發展與前進;當我們滿腔熱情地面向未來,無所顧忌地張揚個性,更真實地表達自我的時候,也需要慢慢地有一些沉淀,一些立足于幾千年中華文化的沉思。因為任何一代人,無論表達的是循規蹈矩,還是桀驁不馴,都是一種過程,啟后必然是在承前基礎之上。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