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酒店大堂式的一樓大廳,門口4名保安,17層的大樓極為安靜,聞不出醫院的味道;豪華病房套間100平方米,配備價值4萬元的進口電子病床,一天的床位費就要上千元。近日,武漢同濟醫院為追逐利潤而推出的“豪華病房”引來了各方爭議。(8月2日《中國青年報》)
的確,現在政府對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還不能充分滿足醫院的生存和發展。從這一點看來,醫院利用貴族病房來創收好像無可厚非。但是,這種過于追求利潤的“高端線路”勢必會淡化醫院的“公益”原味。
作為公立醫院,無論從它的職能意義還是社會責任上看,都沒有大張旗鼓搞自主化贏利“買賣”的理由。特別是類似同濟醫院這樣的公立醫院,其本質屬性就是一個非贏利性的醫療機構,滿足最廣大民眾的看病需要才是它的天職。筆者想問的是,當武漢同濟醫院在熱衷走“高端路線”創收時,是否還記得自己的“本位”是什么?是否還記得國家賜予的“公立”榮譽?
當然,有需求就會有市場。不管是醫院的VIP服務還是平價醫院的出現,都是市場需求的產物。但是,這并非絕對意義上的“求”與“供”的邏輯。如果因為個別富人或有特殊待遇的人有這種奢侈需求,醫院就可以把本已緊張的醫務資源集中給“豪華病房”,那么,是否可以說,老師就有課余自由辦班的權利?政府官員也有自由經商的理由?并且,這種用金錢把病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肯定會刺激民眾早就怨憤的貧富差距,甚至因此而引起民眾“仇富”心理的加劇。
事實上,政府舉辦公立醫院的初衷,不是讓它為政府掙錢,而是為群眾提供廉價有效的醫療服務。這在國外也不例外,比如英國,公立醫院一般都比較樸素,條件相比并不太好,但重要的是能滿足大多數普通民眾的就醫需求。因此,作為國家的公益機構,武漢同濟醫院應該做的是勒緊褲腰帶朝滿足大多數普通民眾的就醫需求努力,進而為國家分憂。委實不該急著建什么貴賓病房,搞什么“特殊治療”,更不應該因為“娘”窮就“另謀出路”,一味夢想“魚”和“熊掌”兼得的好事。如果那樣,不僅是“公立思想”陷入利潤泥沼的悲哀,更有悖于國家設立公立醫院的初衷。
另外,醫院畢竟不是什么休閑度假村。任何一個靠自身努力拼打出來的富翁都不會毫無思量地把金錢揮灑在充滿“針藥”味的醫院里。從這一點說,如果醫院設立的“貴賓病房”能夠“生意紅火”的話,有誰敢保障這里面沒有國家的“蛀蟲”在其中享樂呢?
當然,公立醫院確實面臨著生存和競爭的壓力,但這絕不應成為只去逐利而不要公益的理由。相反,公立醫院應該發揮自身的“國字號”招牌,利用信譽和技術優勢來吸引更多的就醫者。不是常說薄利多銷嗎,試想,如果各級公立醫院能夠堅持自己的公益性質,注重維護群眾利益,那么,由平民百姓組成的“平價市場”恐怕才是醫院能夠利潤常流的支柱和源頭。
■張紅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