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若不是上網了解西瓜行情,筆者真不知河南鄭州又冒出了一個機構叫“西瓜辦”。據悉,此“西瓜辦”的宗旨是實現城鄉“手握手”的工作思路,全市設560個賣瓜點,由不同政府部門抽調人員分片包干。
表面看來,這個“西瓜辦”是為著協調鄭州市附近農村西瓜進城,為瓜農提供產后服務。同時,也為著保持市區市容環境。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據悉,凡進入鄭州市擺賣西瓜,必須持有鄭州西瓜辦及鄭州市行政執法局、鄭州交警大隊蓋過公章的通行證方能進城。顯然,這個“西瓜辦”不僅在“協調”,而是有點像“一夫當關辦”,沒有他們開出的所謂“通行證”,會遭遇城中交警的驅趕或執罰,瓜農也只能望瓜興嘆。因此,當著“西瓜辦”一露臉,媒體就尖銳指出,“鄭州某些權力部門掌握了在他們管理區域運送西瓜的壟斷”。瓜農需要為“西瓜辦”的壟斷權額外支持一筆費用。
人們記憶猶新,在2001年春,同是在這個鄭州,也曾冒出個“饅頭辦”。所謂“饅頭辦”,既有著《鄭州市饅頭生產銷售暫行管理辦法》撐腰,對全市饅頭生產銷售實行執法,對饅頭生產實行審批制。同時,有著一班執法人馬。其中,一度發生了轟動全國的鄭州市“饅頭辦”與區“饅頭辦”利益沖突。后來,在媒體的強烈批評及公眾抵制下,不久,這個“饅頭辦”偃旗息鼓了。
從“饅頭辦”到“西瓜辦”,其實凸顯一個共同問題:政府機關重復著計劃經濟思維,重演著壟斷的老戲。人們看到,一個“饅頭辦”就可將當地集體、私人、股份的饅頭生產經營“壟”在自己權力之下,讓他們乖乖地交上“管理費”,讓他們服服帖帖向某些權力部門、某些官員繳費。一個“西瓜辦”,就對西瓜畫地為牢,使生產西瓜的農民賺不了錢,使吃西瓜的市民吃不上便宜西瓜。可見, 無論是“饅頭辦”還是“西瓜辦”,都是“麻煩辦”。
用計劃經濟手段去管理市場經濟是添麻煩之因。眾所周知,無論饅頭生產,還是西瓜銷售,都有個市場競爭問題。誰的饅頭質好價廉,誰家西瓜瓜甜物美,不能靠政府出面擔保,不能由政府說了算,也不能由商家產家自己吹,而是要靠市場鑒定,靠公眾評比。顯然,唯有經過市場競爭,才能使農民賺到錢,使市民吃上價廉物美的西瓜。而一旦搞壟斷經營,就會出現商品短缺,問題成堆,各方受苦的局面。改革開放以來,一些行業逢勃發展,一些行業一些企業遭到淘汰,適應的也是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規律。
本來,從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已有14年。市場經濟給國家給社會帶來空前繁榮,人們也有目眼共見;市場經濟的路向,人們也已逐步認同。盡管我國市場經濟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一個道理似乎不容置疑:假若對競爭性的行業罩上壟斷管理,那么,生氣勃勃的市場立即會變成死水一潭,人民群眾也會因此牢騷滿天,社會也會埋下不穩定的種子。因此,人們所說的“不走老路” “不走回頭路”,也就是說,不要再重走計劃經濟時代的舊路子。“饅頭辦”、“西瓜辦”之類的壟斷式機構出來擾民,說明對市場經濟問題,對改革方向問題仍然需要補上一課。
亦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