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發展和進步,伴隨著吸收的過程,也伴隨著揚棄的過程。在中小學課本中選錄四書五經是好事,但讓沒有辨別能力的小學生囫圇吞棗地學這些東西,實在令人憂慮。
近來,報紙上不時報道各地小學生“讀經”的消息。而河南省上蔡縣一家學校的做法,更是讓人驚訝:這里據說已經成了“復興國學”的試驗基地――課程表上沒有自然、數學等科目,課本是《弟子規》、《大學》、《論語》、《太上感應篇》等,100余名4至13歲的孩子“自己念,自己背”,3年不準回家;飯前念感恩詞,長年吃素,張口閉口因果報應,見到客人就是90度鞠躬問好…… 這所學校的老師在接受采訪時說:“這些國學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能開發孩子的智力,改善孩子的品性,是打根基的,根基打好了,再學其他課程也不耽誤,相反還會學得更快。”不過,不知道這位老師是否聽到過楚辭專家文懷沙的一番言論。年過九旬的文老先生說:“在中小學課本中選錄四書五經是好事,但沒有選擇地讓孩子學四書五經就是開歷史的倒車。” 然而,很多人并不認為這是在開歷史倒車,卻反而美其名曰“繼承傳統文化”。不錯,傳統文化的精華需要繼承,但其中的糟粕呢?如果“讀經熱”熱成了《封神榜》里的申公豹――眼睛長在后腦勺上,只往后邊看,那么,這種氣氛中培養出的學生,獲得的也只能是機械的知識灌輸和“格式化”的陳詞濫調。 近來有一種論調,說是“五四”以來,中國文化出現了斷層。當年反對白話文的林琴南、章士釗、吳宓等,也被某些人捧為文化英雄式的人物。不錯,過去對他們的評價也許不夠全面,但借吹捧他們來質疑新文化運動,則是大謬特謬。難道新文化運動之前的時代,就是中華文化的黃金時代?難道四書五經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還要在今天一概恢復舊貌? 文化的發展和進步,伴隨著吸收的過程,也伴隨著揚棄的過程。古典經籍中確實有值得繼承的精華,但也不應忽視其中消極因素的影響。讓沒有辨別能力的小學生囫圇吞棗地學這些東西,實在令人憂慮。 魯迅曾經對提倡“讀經”的孤桐等人作過辛辣的諷刺。不想經過了這么多年,歷史畫了一個圈,“讀經”的呼聲又高漲了起來。不知那些老師、家長是否想過,“經”里的那些東西跟時代思想的進步、現代人格的培養是否有矛盾的地方? 是該做一番冷思考的時候了。 高昌 《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