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茅于軾
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具有擴張力,會向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全方位地滲透和擴張,這使得公益事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存在和發展方式成為一個自然、自覺的課題。
市場經濟帶來的影響是任何一項事業都開始講究效率,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項便是公益事業的效率它與公益事業的社會影響力和前途休戚相關。我國各類公益事業普遍存在的經費問題,偏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效率,例如國家舉辦社會公益事業經費來源單一,不能滿足各種公益事業的維持和發展等。因此實現國家、社會、個人多渠道多形式的資金注入成為必然。與此同時,在以“公益”為目的、非贏利為準則的前提下,借助市場經濟“源頭活水”的力量,使公益資金增值也成為一個必然,而且越來越有無限生機的趨勢。
社會公益事業中有一類的價值很難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凸顯出來,比如哲學、自然與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其應用價值只能在未來中顯示。但有一類公益事業如職業培訓、環境保護等在相應的條件下,可以進入市場,能夠實現規模經營,獲得利潤。
比如我們創辦“富平學校”,實際上是具有現代精神文化素質的人,用市場方式扶貧這項公益事業能夠持續發展的一個有益嘗試:對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進行短期有效培訓,使之成為城市里合格的家政服務員。最初,我們機械地理解和固守公益事業的“非贏利性”,導致學校不斷賠錢,難以為續。我們調整思路,有效、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各種資源,求得國家扶貧辦以及湖南、安徽、甘肅等省扶貧辦支持,保證學員源規模,保證適當的政府扶貧資金用于學費的到位,讓學校有錢賺,以確保運營,以過程中的贏利達成最終目的上社會效益的極大化。這是公益事業融入市場經濟的一個明顯例子。
再比如政府扶貧資金的常規發放,實現的是財富的轉移,如果用于培訓農民的城市生存技能,實現的是財富的增值。我們算過一筆帳,政府為學費每投入1元錢,兩年之內可以幫助農民收入10元錢,一個地方政府一年輸出100人,兩年內可以幫助農民收入100萬元,這100萬元如果匯回農村,可以增加購買力,活躍當地經濟,增加當地就業。在這當中,公益事業的贏利形式正好適應了市場經濟的發展。
要格外強調的是,社會公益事業是非營利事業,目的不是獲得利潤,而是造福社會,實現社會效益極大化。它與以贏利為最終目的的贏利事業有著本質的不同。在這里,贏利是體現在過程中的手段,是市場條件下選擇的一種形式。
此外,市場經濟下,還應該倡導一種新型的富人與窮人的關系。中國的企業家應該從理智上懂得,必須幫助窮人,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否則富人們也自身難保,富人窮人一起完蛋。
中國現在的宏觀形勢是貧富差距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基尼系數,社會上仇富情緒蔓延,社會矛盾加劇,有導致革命或者暴動的危險,形勢極為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先富階層,企業家們應該考慮的關鍵問題,是幫助貧困者,可以建立一種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
作為施與者,不應該圖報,作為接受者,卻不能缺少感恩的心態,一定要有回報。這種回報,不是回報給施與者,而是轉報到其他需要幫助的人。這種感恩的精神非常重要,它是社會進行良性互動,和諧發展的基石。
當今中國公益和慈善的當務之急,還是在于培育慈善這種精神價值,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一是宣傳、弘揚仁愛精神,摒棄“階級斗爭”的錯誤觀念;二是宣傳寬容精神,不要挑起仇恨;三是培育感恩的觀念,在窮人與富人之間尋找一種緩和之道。
第三,中國資本市場運作比較薄弱,公益事業也需要部分地導入資本市場運作,這會給公益事業在市場經濟下的長期發展帶來很多益處。一是資本運作對公益事業的資金增值極為重要。它以專業化的資產管理水準來保障公益基金的正常管理,進而可以保障用于某項特定目的的事業的基金增值,使之以充裕的、逐期增長的資金保證按照基金設立人的理想和預定目標來發展其事業。二是資本市場運作在公益事業方面的應用極為廣泛。我國就有許多公益事業是資本市場可以介入的,如中國青基會的希望工程、春蕾工程、保護母親河綠色希望工程、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慈善基金會、見義勇為獎勵基金等。
資本市場在公益事業方面發揮的作用對于現代社會進步,對于資本機構本身的發展都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公益事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運作手段和渠道,而通過運作公益事業的發展基金,資本市場也從中得到了收益。公益導入資本市場運作對市場本身和公益事業雙方而言,是一個雙贏的格局。(轉自《香格里拉》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