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劉凝在中關村人才市場應聘公務員,但最終卻沒有結果。半年的求職經歷,讓劉凝對工作產生了恐懼,但她表示仍然想留在北京。來源:新京報
一位學生,在大學畢業或者研究生、博士生畢業之后,就要走上工作崗位回報社會,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自從1978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畢業生普遍流行一種心理,以留京工作或者進京工作為榮,并孜孜以求之。
日前,一年一度的北京地區畢業研究生供需見面、雙選會在農展館舉行,招聘會開幕當天,從各地趕來的研究生就達4萬人。由于招聘單位所能提供的北京戶口解決名額僅有4000個,因此形成了4萬研究生爭4000北京戶口的場面。
我們認為,學生畢業后,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務實的方式解決就業、生存、發展問題。在北京工作,可以當作重要選擇,但沒有必要當作惟一選擇。
首先,北京的生存成本要遠遠高于國內其他大中城市。由于常住居民不斷增加,北京的房價、房租不斷攀升,基本生活資料價格也維持在一定高度,這使得一個人在北京最基本的生存成本是一個很可觀的數目。不少學生剛剛畢業,沒有積蓄,沒有住房,如果自己的收入僅夠維持基本的生存,且短期內沒有改善的可能性,這樣的留京工作,到底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就值得好好思考。
其次,北京雖然是大都市,公司眾多、機會也多,但同時,競爭也十分激烈,對就業者素質的要求也非常高。一個學生在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情況下,是否能夠適應激烈的競爭,也是個未知數。
還有,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北京的交通擁堵不堪,給大多數人帶來不便。不少人每天花在上下班上的時間高達3個小時甚至更多。北京的空氣質量,也由于高達280多萬輛汽車的尾氣污染,改善過程十分緩慢。近年來,北京居民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與北京的空氣質量狀況不好關系密切。在交通、環境等方面,其他城市的優勢非常明顯。
能留在北京工作、生活當然是一件好事,如果暫時沒有能力留在北京,同時又對北京念念不忘,我們建議這一批人不妨采用另一種變通的方式:先在其他地方做一段時間的積累,等到自己擁有了豐富的工作經驗,甚至有了豐厚的資本積累,再揮師進京、大展宏圖。事實上,近年來確實有不少成功人士,在擁有雄厚的資本之后,要么在北京買房置業,要么在北京投資興業。以這種方式重返北京,也許比當初身無分文的時候非要想方設法、忍受各種困難留在北京,要好一些。
現在的北京,真正在這里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的比例,已經是少數,大多數在北京生活、工作的人,來自五湖四海。北京是全國人民的北京,是開放的北京,是有進有出流動的北京。
畢業生找工作,不妨眼界寬一點、眼光長一些。(社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