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關于大學生的自殺現象和心理問題
2007-01-23

來源:當代文化研究網

 
  這幾天,因為要準備《社會問題分析》的課,注意瀏覽了一些新近有關各種社會問題的報道、資料?!按髮W生自殺”的問題,跳也跳不過,一再進入我的視野?! ?/FONT>

  幾年前剛來華師大時,因為聽說文科大樓發生過多起學生跳樓事件,就跟市教委的一位前同事說:應該研究研究大學生自殺的現象。對方說:我勸你別去做,首先你拿不到你要的資料,你的調查不會順利的;其次你如果想將調查結果學術化,拿出去發表,那肯定不行?! ?/FONT>

  總算現在可以看到一些專家的發言了。  

  但我注意到:首先,真實的情況,最基本的如面上的數據,看不到。如果我們想從一個事件(如這次北大一位女學生跳樓自殺)引伸開來,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社會問題來討論,那首先我們就要知道:這事只是一次孤立、偶然的事件還是已經成了一種社會現象。大學生自殺率到底怎樣?與過去相比現在呈上升趨勢嗎?與其他人群比大學生是自殺的高發人群嗎?與其他國家比中國大學生的自殺率突出嗎?等等,我們無從而知。國外的媒體信息中,報導社會事件,如果是作為社會問題提出,相關的統計數字絕對是少不了的。可是我們如今,可以說,有媒體、有事件,卻缺少真正的“信息”。而如果沒有相關的基本信息,我們憑什么認為大學生自殺就是中國社會的嚴重問題呢?   

  然后,我們看到,在缺乏相關信息(除面上數據外,還有自殺者的個人信息以及家庭、學校等各方面的情況,以及警方報告等)的情況下,人們只能說他們能說明的,譬如“大學生的心理”。某種社會現象被解釋為社會心理現象,這不是不可以,但為什么大學生的自殺就是心理問題,而農民的自殺是社會問題呢(中國農村的自殺現象、特別是農村婦女的自殺現象特別嚴重,但我同樣不了解確切的數據,據說在世界上已是很突出的?當然媒體和一般社會似乎對后一個社會問題并沒有多少議論的熱誠。)  

  那么,我們就來說說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確實,學生中有一些人被認為有心理障礙,有的學生自己也承認。在我任教過程中,也有的學生信任我,跟我談過自己這方面的問題。但是,問題的討論,如果止于拿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來有聲有色地說事,然后來個諸如應該在大學里增設心理咨詢機構的對策建議。那未免太簡單了。  

  需知:心理危機,是每一個、每一群人,都可能遇到的,如果他(們)被置于某種特殊的境況中的話。那完全是正常的、甚至可以預期的,就象氣候變化可能讓人感冒一樣。譬如:士兵從戰場上下來、尤其是參與了平民殺戮,就完全可能遭遇心理危機(就象越戰后和最近的美國軍隊中所發生的那樣)。一場災難后,那些喪失了親人的家屬,可能會有心理危機(所以國家防災系統中需要加入心理安撫這一子系統)。工作中受到了壓力、挫折,人也可能會有心理危機(所以美國一些公司在醫療福利中專業有心理醫療一塊)。  

  可現在人們就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那么感興趣,我認為這本身就是個問題。首先:這種特殊關心的前提可能與某種“大學生觀”有關,一個極端是認為“大學生”是國家精英、民族希望,他們不能有一般社會群體的問題的。另一個極端是,大學生作為“青(少)年”,被視作為潛在的問題群體。所以就有那么多人整天拿著大學生的一些標本放在放大鏡下觀察、研究。要說精神壓力、心理危機,校園外的其他社會群體,如白領、新移民、青年民工、下崗工人、動遷居民等等,他們沒有嗎?  

  其次,現在媒體及專家對于“大學生與心理障礙”問題的過度渲染,是會帶來潛在問題的:結果之一可能就是標簽效應,大學生整體成了個問題群體,而個體對這一問題也會生出過度的敏感和焦慮。   

  當然,這么說,我并不是認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自殺問題不值得關注、不應該研究。恰恰相反,我們需要嚴肅、認真的研究和討論。   

  可是我們首先需要創造(爭?。┮粋€研究、討論社會問題的環境條件來。我以前曾說過,“社會問題”的建構是以社會的現代化為背景和條件的。現在我們這個社會中很多時候還缺乏研究討論社會問題的環境。具體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需要將大學生的問題放回到社會的維度中來加以考察。長期以來,大學生的問題一直被視為與政治相關的敏感問題,大學校園里的風吹草動,都像是政治機密,黨團系統諱莫如深、層層上報,學生竊竊相傳,專業教師云里霧里(好奇心強點的先生便到學生那里去聽小道)。學校里既沒有“社會∕社區”,也不存在“公共”的空間,更別說信息公開的制度。在這種情況下,有關大學生的社會問題的研究、討論及解決,從何談起?   

  此外,談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離開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狀況。今天的“大學生”,被置于什么樣的狀況下?拍拍腦袋即可列舉的,如:他們在進大學之前,基本被置于封閉的應試環境中,嚴重存在著社會化不足與過度角色化的問題(參照本人《在角色與非角色之間 -中國的青年文化》)。而大學,事實上被他們的家長和一般社會當作了可以將學生由一個“純正的”“人才苗子”變身為一個合格的社會精英的超級魔法學校。大學四年里,他們必須學會脫離(其實在中國大學里還只是半脫離)父母(以及作為擬制父母的中學老師)獨立生活,必須迅速地補心理發展的課(如確立自我并以此為出發點去學習社會交往),必須開始確認自己的性別身份、補初戀的課(遲到的青春期!)。與此同時,他們必須聽許多沒有意義的(有些是現在就知道將來肯定沒用的)必修課,當然還會有想聽、想讀可沒時間去聽去讀的課和書。除了這些,他們還得為出路預作準備,外語、電腦、第二專業,各種資格不敢沒有。而同學之間,競爭的壓力如影隨形(政治競爭、學業競爭、戀愛競爭、消費競爭等等)。到最后,考研或就業,整天面對著失敗的威脅。   

  在這期間,不少同學還承受著難以啟齒的經濟壓力,家庭貧困的學生得打工維持學業生活,家庭寬裕的也可能承受著無止境的消費時尚的壓力。   

  在我看來,今天的大學生們,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依然那么努力地扮演著“好學生”,實在可算是大不易的事了。這多少要歸因于中國家庭中親子關系的密切:我們的許多父母,繼續在盡一切可能扮演著孩子的精神保姆的角色,每日里電話、短訊,當遠距離的保姆。而我們的大學:其中的學生工作系統,也很不容易地擔當起了管理、照顧這些“特殊成人”的責任,平心而論,他們的工作,既是制度的要求,也有著實際的社會需要,要不然,我們的許多家長,恐怕真的要來陪讀才成。還有:最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國家,目前正處在經濟發展階段,年青人,努力著,支撐著,是因為有這樣的希望(這么希望著):努力了,會有回報,會有前途。   

  如果我們留心一下國外那些“過來的”國家,就可以了解到,大學生自殺,在經濟起飛時期是個社會問題,在成了“先進國家”的今天依然是個社會問題。當然背后的原因已有不同。相應地,已可以見到很多的研究,還有不少對策機構和法規。舉例而言,就業難和失業,在一些國家已構成大學生自殺的重要原因,所以,如何敦促政府和企業團體拓展年青人的就業空間,確立相應的勞動法規,并敦促學校增加職業訓練、就業指導以及勞動法教育等,正是一些研究者和非政府團體在努力做的工作。總之,重要的是對社會問題的正視和研究,在此基礎上依靠社會各種力量(包括大學生自身的力量)來切實地解決問題。    說到這兒,不能忘了提一下,關于“自殺”的研究,迪爾凱姆的《自殺論》是個很好的參照,尤其從中可看到,社會信息的公開,是怎么回事,對于社會學研究有多么重要。   

  還要說的是,關于年青人的自殺,無論是報道還是議論,媒體(包括網絡)需要自律。因為,媒體大量報導會導致自殺事件的頻發,即自殺事件的媒體傳染效應,在國外早已經被反復證實,已成為一種常識。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