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老夫婦15年資助56個苦娃 付出六萬自稱上癮
2006-03-28
這對老夫妻三十年前結(jié)合,他們沒有共同的子女,但是,他們有56個共同的孫子、孫女,這些孩子都是面臨失學的貧困兒童,但是因為有了他們的資助,孩子們繼續(xù)留在了校園和書本為伴。15年了,每年希望工程一啟動,他們就會如約而至,算起來,他們已為孩子們捐出了6萬多元。青島希望工程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都認識他們,親切地稱他們曲大爺、張大媽。
今年的希望工程接近尾聲,青島希望工程辦公室又迎來了一對老夫婦———81歲高齡的曲培英和74歲的張淑英,他們挑走了三個貧困孩子。早報對這對老夫婦的報道引起了讀者的關(guān)注,“這對老夫婦去年、前年都曾捐助過孩子。”一名讀者說。兩位老人什么身世?是什么力量讓他們每年都去資助孩子上學?他們和孩子之間有怎樣動人的感情和故事?昨天,記者走進島城的這個“希望之家”。
老房子已有20多年頭
四川路4號丙。記者根據(jù)市希望工程辦公室提供的地址,找到了曲培英夫婦的住處,這是一處極不起眼的老房子,建設于上世紀80年代,由于年代久遠,樓道里的墻皮已發(fā)黑脫落。老夫婦住在一個布置簡單的套一房里,家里的家具很少,客廳的茶幾、電視柜都是二十多年前買的,桌上擺的蘋果表面有很多疤痕,是價格比較便宜的那種。在曲培英夫婦家,最顯眼的就是掛在墻上、擺在桌上的照片了,除了一張老兩口結(jié)婚時的合影之外,絕大多數(shù)照片都是三個人一起照的———曲培英、張淑英和孩子,但每張照片上孩子的面孔都不一樣。這些孩子就是老兩口資助的“孫子”、“孫女”,他們有的父母雙亡,有的因為父親或母親有病,家里欠下了巨額債務,家庭的不幸讓這些孩子面臨輟學。但現(xiàn)在,因為曲培英夫婦的資助,他們有的在上小學,有的上中學,有的已經(jīng)畢業(yè)了。
“這是曉曉,今年已經(jīng)讀高一了,去年還給我寄來張照片,好幾年沒見,出落成個漂亮的大姑娘了,這不,剛給我寄來兩張照片,本來讀高中就不在資助范圍了,但我看她成績好,今年還給她寄去200元錢,作為獎勵;這是雪梅,讀高三了,今年就要考大學了,這孩子特有出息,還被評為青島十佳少年和山東省希望之星呢,雪梅這孩子身世可憐,媽媽精神有問題,爸爸回老家去了,姥姥姥爺又去世了;這是王明錄,可要強了,在級部考了18名,來信的時候還直說成績不理想……”說起這些孩子,老兩口拉著家常,臉上一直掛著笑,可樂呵了,儼然就是在說自己的親孫子、親孫女。15年來,他們已有了56個這樣的孫子、孫女。“我和老伴過去的愛人都去世了,三十年前,我們結(jié)合了,家里六個兒女都不是我們共同的孩子。但這56個孩子是我們共同的孫子、孫女。”曲培英動情地說。
十五年前牽手“希望”
曲培英是省外運公司的離休干部,張淑英是青島人民商廈的退休職工。是什么讓老兩口牽手希望工程?“說起來那是1992年了。”張淑英回憶說:“那時我和老伴沒事在家看電視,電視上演一個貴州學校孩子們上學的事。孩子們支起石板來當課桌,為了買課本,老師領(lǐng)著學生到山中采蘑菇、砍柴,這樣,賣的錢才能讓孩子們買上書。”“看到那兒,我和老伴都哭了。”曲培英接著說,“我和老伴覺得,我們倆應該為孩子們做點什么,別讓孩子和我們一樣,吃沒有文化的苦。”
曲培英小學還沒畢業(yè)就因為家庭困難跟別人學徒去了,張淑英初中也沒有畢業(yè)。“沒有文化在社會上真的很難吃得開。我后來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后,更深刻地感覺到這一點,我和老伴都不想讓孩子們因為沒有錢失去讀書的機會。”曲培英說。
那一年,曲培英和張淑英第一次走進市希望工程辦公室。那時,兩人收入都很低,每月工資加起來才一百多元。第一年,兩人花400元錢資助了一個孩子。“那時候出這筆錢還真覺得有點頭沉,我們的六個兒女還都沒有成家。資助孩子的錢是我們省吃儉用攢起來的。”現(xiàn)在,老兩口經(jīng)濟條件好些了,兒女都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老兩口一月的退休金接近4000元錢,但資助一個孩子已經(jīng)不再能“滿足”這對夫婦了,每年,他們都要從希望辦挑走三、四個孩子。
只要活著每年都要去
在曲培英家,不僅老兩口資助孩子“上癮”,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孫女都和貧困生“結(jié)對”,曲培英的孫女曲婕第一次拿到330元壓歲錢時,就告訴媽媽,她要把壓歲錢給貧困孩子上學,媽媽幫她湊足了400元,捐給了希望工程。
在曲培英家,有幾百封孩子們的來信。如今,81歲的曲培英身體已不如前幾年那么結(jié)實,雖然看著孩子們的來信特別開心,但由于握不穩(wěn)筆,不太方便回信了。這回信的任務都由他的“秘書”——孫女代勞。“我和老伴約定,為了孩子們,我們也要保重身體,只要我們還有一口氣,就一定要年年去資助孩子。”曲培英說。
新聞提示
今年,青島市希望工程辦公室公布了700名待資助的孩子名單,目前640名孩子已經(jīng)被熱心市民資助,還有60名孩子在等待愛心。
想幫他們上學的市民可以和市希望工程辦公室聯(lián)系,電話:85911656。
對話
自己住舊房也要幫孩子
記者:算起來,二老已經(jīng)拿出六萬多元錢資助孩子了,有沒有想過如果存下這筆錢,或許可以改善一下居住條件?
曲培英:住哪不是住呢?我倆這房子雖舊,但也住習慣了。再說這筆錢用來買房哪買得起,但用在孩子們身上,卻可以改變他們一輩子的命運。
記者:你們和這些被資助的孩子素不相識,兒女支持你們這樣做嗎?
張淑英:支持,他們也跟我們一起資助孩子呢!
記者:一般老年人會攢些錢防老,一旦有了病,可能會需要花不少錢呢!
曲培英:有社保呢!我老伴從企業(yè)退休,社保少一些,我可以養(yǎng)她。
記者:相信孩子們長大成人了,會回報你們的恩情。
張淑英:我們都這把年紀了,不需要孩子們回報,只要他們給我們寫封信,打個電話,告訴我們他們學習得很好,我們就高興得不得了!我們怕孩子回信不方便,每次寫信給他們,都會隨信寄去張郵票,不讓孩子們花錢。
來信摘登
讀孩子的來信,是曲培英和老伴的一大樂事,孩子們樸素的文字,流露出對這對老夫婦的真摯感情。
“親愛的爺爺奶奶,沒有像往常一樣的信紙,所以用作文紙給您回信,希望爺爺奶奶別見怪。這次期末考試,有點不理想,在級部考了18名……”王明錄
“爺爺奶奶,我對不起你們,我好慚愧,好傷心。這次期末考試,我的成績差得驚人,差得可笑,只考了級部29名。我真對不起你們對我的幫助和鼓勵。我想對你們說一聲:對不起。但我知道,千萬聲‘對不起’也彌補不了我的自責,但我會努力的,我會趕上去的。爺爺奶奶,你們放心!”膠州市26中學生孫聰聰
“我已經(jīng)讀高中了,高中并不像初中那么輕松,但我會努力適應……爺爺奶奶,秋天來了,你們要多穿些衣服,小心感冒。我這兒一切都好,爺爺奶奶不用掛念。”您的孫女:曉曉 (來源/青島新聞網(wǎng) 記者/閔妤 編輯/方禮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gòu)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zhuǎn)載需經(jīng)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wǎng)站文章是由網(wǎng)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quán)負責。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文章請發(fā)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