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點準時從縣城出發(fā),當地教育局的呂老師為我們領路。我們隊兵分兩路,分成兩個小組開始尋訪。我,陸楊,潘孌分成一組朝山區(qū)進軍。
開往目的地的途中看到了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蕎麥和馬鈴薯。剛開始沿路望去都是平坦的農田,陌下花開無數,田里都是淡紫色的蕎麥花。蕎麥和馬鈴薯的長勢都很好。但越向山區(qū)開去地勢的起伏就越大。等兩個小時車程以后,公路邊上就都是起伏的山丘了。唯一的農田就是規(guī)整出來的梯田。聽帶隊的呂老師說這里的梯田不像南方的梯田,特別的旱,到了冬季土地都會龜裂,農作物的產量也不高,所以山區(qū)里的農民是最苦的。沿途上呂老師一直向我們介紹當地的農業(yè)和農民生活概況。
三個小時后我們隊來到了第一個尋訪對象張輝的家里。張輝的父親走到村子口接的我們。張輝今年考上了西南石油大學,我們到張輝家尋訪時,張輝在外打工賺學費,我們卻見到了張輝馬上要升入初中的弟弟,一雙眼睛大的出神,流露著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張輝家有四個孩子,都在上學,他是年齡最小的一個,多子女使得本身就“靠天吃飯”的張輝家更加困難。單純依靠務農的收入,這個家庭根本供不起家中子女的學費。不過家里的態(tài)度很堅決,一定要供這個孩子上大學。村干部也說就算砸鍋賣鐵也要供出一個大學生。待到我們拿出資助卡交給張輝的爸爸的時候,他的爸爸說了好幾回謝謝并執(zhí)意要留我們在家里吃飯。雖然我們知道我們這個活動能提供的資助對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來說實在是非常微薄,但是對這些貧困大學生來說還是起到了作用的。最起碼他們的生活費得到了保證。婉拒了張輝父親的邀請,我們開始朝第二個尋訪對象的父親的工作單位開去。
第二個尋訪對象叫做王統玉,今年考上的是成都醫(yī)學院。我們去的時候王統玉的父親去了縣城的親戚家借錢,我們只見到了王統玉的哥哥,也是一名在讀大學生。他告訴我們父親出去籌錢,如果錢籌不到的話弟弟今年就不去了,復讀一年,明年考陜西師范大學。所以,當時并沒有見到王統玉,因為他已經進了縣城中學的復讀班復讀。在我寫這篇日記的時候,王統玉到了我們所在的賓館,我的伙伴們正在勸導他,告訴他其實浪費一年的時間很沒有必要,貧困學生到了大學里可以通過綠色通道,貸款等手段解決學費問題,希望我的伙伴能夠使他改變心意。
然后我們開始往第三個尋訪對象張森治的家里出發(fā)。張森治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張森治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我們去的時候張森治跑前跑后地把我們迎到了家里。爺爺奶奶告訴我們家里就算竭盡全力一年也只能提供給張森治兩千塊錢的生活費。所以,說我們兩千塊錢的資助也算是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
告別了張森治一家我們開車到了鎮(zhèn)上一間飯店,在那里我們見到了第四位尋訪對象柴德斯。前幾天定邊下大雨,把去他們家里的路沖壞了。所以他只好和他爸爸到鎮(zhèn)上的餐廳見我們。村主任跟著他們來餐廳見我們,柴德思的父親和他們村主任都特別的以柴德思為傲,說就算要借高利貸也要供孩子讀書。我們跟柴德思聊天的時候他講著講著眼淚都掉下來了。我們心情沉重地離開了鎮(zhèn)上的餐廳,開始往縣城開去。 “風雨中,他正微笑著面對”
最后一個尋訪對象孫振旭家住的靠近縣城,我們在回途中尋訪了他家。孫振旭家里還有一個今年也高考的哥哥,但是沒有考上本科,所以準備復讀一年。家里面要供兩個大學生確實困難,但是他的媽媽還是一再表示就算再窮也要供這兩個孩子讀完大學。在我寫這篇日記的時候,我的伙伴正在賓館里接待在省城里打工的貧困大學生。一天下來,尋訪了那么多個村子,覺得雖然村子里很窮,但是村子里的人都很支持孩子們讀書,他們都知道知識能改變命運的道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對他們伸出援手,真的,他們真的是需要社會給予幫助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