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抗震捐款的事兒,兩個“老王”陷入了冰火兩重天――― 一個是人,萬科老板王石;一個是飲料,加多寶旗下的涼茶王老吉。兩個“老王”同樣向災區捐了一個億,但受到的“待遇”,卻是怎一個“迥異”了得。前前后后,是是非非,倒也耐人尋味。
這些天,“王老吉”遭到全國網民的集體“封殺”――― 不是說統統不喝了,恰恰相反,因為加多寶公司向災區捐款一億元,網友對其好感大增,因此放風相約,只要看到王老吉,見一罐買一罐,讓王老吉斷貨。報道顯示,國人原本興趣不算太大的涼茶王老吉,這幾天銷量大增。賣飲料的遇到這等“封殺”,也光剩下“開動馬力搞生產、夜半之時忙數錢”的份了。
反觀王石先生,就沒有這份數錢的閑情逸致了――― 為了扭轉形象,忙得焦頭爛額。地震發生之后,萬科集團總部捐款200萬元,員工捐款20萬元左右。這和萬科去年銷售額達460億以及網民的 “心理期待”差距不小。面對“吝嗇”的指責,王石又拋出“二百萬已盡到企業責任,捐贈活動不應成為負擔,員工捐款以十元為上限”的辯解,火上澆了油,譴責之聲越燒越旺,據說在個別地區已影響到萬科房子的銷售。
萬科“亡羊補牢”,于5月21日宣布,出資1億元參與地震災區災后安置、修復和重建工作。從200萬到1個億,也算大手筆了,但網民們還不買賬。有人認為,萬科選擇風光秀麗的遵道鎮參與重建,根本不是捐款,而是投資;有人說得更損――― 只是堵塞眾人口水的一種公關技巧、一種轉移人們視線的營銷手段而已。可憐的王石,任是公開道歉,任是沖到救災第一線,就是無法從網民那里買到王老吉那樣的“好”來。
有人很同情王石,認為捐多捐少是企業自己的事兒,遇到“霸道”的網民,簡直是“道德綁架”;也有人認為王老吉很“狡猾”,是利用地震捐款做了一次成功的網絡營銷。言下之意,王老吉未必更有“誠意”,而王石未必就比王老吉的老板缺少誠意,不過是一個營銷手段高明,一個形象包裝“笨”點的差別罷了。
誠意這東西,沒法子上天平過過秤。僅從一個小百姓的角度來說,我倒是非常樂于看到目前的狀況。王老吉捐一個億,消費者用嘴巴表達好感,使勁買使勁喝,這符合“好人不吃虧”的樸素法則――― 既然企業愿意擔負多捐款救災的社會責任,讓這樣的企業多賺點錢,也算得上理所當然嘛!對王石而言,如何避免因為老板的不當言論影響到公司的形象,如何在國家重大需要面前及時站位,也不失是一堂生動的營銷課。
我很反感動不動說網絡輿論“綁架”了誰。有網民將各大企業的捐款情況做了個“排行榜”,在網絡上流傳,有人很不以為然,認為這是“道德綁架”。哪跟哪呀!難道大型企業、公共人物,你的捐款情況怎么樣,還不允許人民有所評價嗎?用雜文家劉洪波先生的話說,“如果有人說,萬科捐得太少,我們要滅掉這個企業,把它的錢拿出來分掉,我堅決反對;如果有人說,萬科捐得太少,我決定不購買它的房子,我覺得這是他的自由。”愛心沒有大小,不能以捐款多少來衡量,這話沒有錯,但讓捐錢多的企業受到一些褒獎、獲得一些直接利益,也不見得就是什么壞事情,總得允許老百姓對你的公益水準說句話吧?
民眾用買不買你的房、喝不喝你的飲料,來表達對一個企業的“好惡”,這是權利,也有利于引導企業的責任觀念:你如果認為王老吉只是一個成功的營銷罷了,那李老吉、張老吉、趙老吉們下次大可以爭先恐后地帶頭多捐嘛!你認為王石的遭遇是個教訓,那你盡可以在以后避免這等傷害網民感情的自大言語、盡可能把好事做得“好看”點嘛!
目前來看,我不認為網民對大企業們搞搞捐款排行榜,產生一點“輿論壓力”已經“綁架企業”了,畢竟不是用刀子逼著老總們餓著肚子也要捐錢的。網絡也是一種民意,只要沒有明確的侵權違法,必要的順應輿論,對社會總不會有大的害處。而同樣捐出一個億,“老王”哥倆遭到迥異待遇,我們外行看個熱鬧,內行的企業大亨們還是應該咂摸咂摸“門道”的。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