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17日 00:00:23 來源:新華網
倪小林
在中國,喝涼茶的傳統古已有之,在南方尤為流行。最近,王老吉涼茶配方受到輿論質疑,其中的一味夏枯草在官方的藥食同源中藥名單中沒有,因此有人擔心這是在涼茶中亂加中藥。
筆者以為,這場爭議暴露出中國傳統飲品缺少現代科學認定、保護不足的大問題。
在南方,尤其是在夏季,四處都有各類涼茶出售。南方的涼茶有清熱解暑作用。一次,一個廣東朋友從南方來京,特意給筆者帶來幾包涼茶,其中名目繁多,清肝明目、解暑清涼、除濕解毒的各類草藥都有。看見這些涼茶,筆者想到在南方喝涼茶的風俗,已經成為當地的一種民間文化了。
如果仔細查看這些民間涼茶的方子,引起王老吉爭議的夏枯草也在其中。按照目前食品安全部門的說法,王老吉在生產時,對于涼茶配方中添加夏枯草是申報過的,也就是說在程序上并無漏洞。那么,問題就出在藥食同源標準本身。
中國的飲食文化,包括飲品文化,已經從民間文化走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有資料記載:在2005年底,涼茶已入選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廣東涼茶已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可是,在國家食品安全的相關標準中,對涼茶中的各味草藥對人體是否有害卻沒有權威的研究論證。
中國中醫藥文化需要科學化,那些有幾千年傳統的飲品,當以什么方法去解釋,去獲得人們的認可,絕不只是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簡單。中國人講究藥食同源,什么是藥食同源,需要用科學道理向人們講清楚,更需要有一套獨特的認定標準體系,其實這本身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洋飲料沖擊并占領了中國大部分飲品市場的今天,加強對中國傳統涼茶的研究與保護,就不僅是在保護傳統文化,更是對民族品牌的支持,也是讓中國傳統飲料走向世界,由全世界人民共同分享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