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曉璇,通訊員段燕、沈衛紅報道:從建國以來,華僑、港澳同胞在廣東省捐款贈物總額超過400億元。但是因監管不嚴頻繁出現捐贈“黑洞”?;鹗褂萌绾侮柟饣??廣東省僑辦主任呂偉雄表示,將像物價局對物價、工商局對企業行為的管理一樣,在全省建立一套嚴格的僑捐項目監管制度。
昨天,省僑辦和廣州市政府聯合召開廣州地區僑捐項目監管工作動員大會。呂偉雄一針見血指出目前僑捐項目監管問題多多。他舉了一個例子,洛溪大橋的碑文上寫得清清楚楚,指出大橋建設有霍英東的捐助,后來因大橋收費問題而起的審計報告中一句也沒提霍先生的捐贈事實,霍先生不得不在香港報紙發表聲明。不少僑捐項目都是這樣,開始時大力宣傳捐贈者的貢獻,時間一久,維護、尊重捐贈人權益的社會氛圍就不見了。
據不完全統計,從1978年到2005年,華僑、港澳同胞在廣東捐款贈物總額折合人民幣達360億元,占全國僑捐總數的70%。如果連同建國以來的僑捐計算,總值超過400億元。興辦公益事業項目3萬多宗,捐建道路、橋梁、學校、醫院、圖書館、體育館等項目逾2.4萬個,建立各類公益事業基金會近3000個。但是有的地方和單位一開始很重視華僑的捐贈,結果項目建成后就不管了;有些地方和單位還讓華僑捐了一次又一次,形成了捐贈“黑洞”,弄得華僑心都涼了。還有些是新官不理舊賬,對歷史上的僑捐毫不在意,沒有檔案記錄。
呂偉雄說,法律明確規定僑捐項目是社會公共財產,但仍出現不少僑捐資產變成了國有資產或被變賣為小團體、個人財產的情形。比如華僑捐建的華僑大廈被拿去銀行抵押了,僑捐醫院轉制給了個人,而對其中的僑捐資產怎么算、如何處理卻沒有弄清楚。大量的僑捐項目如何保全、平日如何維修更是沒有社會制度,捐贈人的意愿也得不到保證。
省僑辦有關負責人透露,僑捐項目的監管將從普查開始,全省準備在今年6月至8月全面普查華僑捐贈情況,凡是華僑、港澳同胞捐贈的款和物,不論是那個歷史時期的、多大數額,都將登記造冊。還將按照“誰受贈,誰負責”的原則,僑捐項目的受贈單位及其主管部門應對使用、管理、維護僑捐項目進行承諾。對僑捐項目進行屬地管理,主要由市、縣(區)僑務部門與受贈單位簽訂責任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