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真金白銀"? 楊瀾居"慈善榜"榜眼遭質疑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觀念的日漸解放,慈善已不再是人們只可遠觀的,而是可以觸摸到的了。看到了慈善事業在中國的希望我們欣喜,同時也對慈善當前的生態環境隱憂。
中國慈善,缺少的不是這種膚淺的質疑,而是缺少喝彩、缺少對慈善的愛心。有數據表明,國內每年的慈善捐款額度在全國GDP總量所占比例不到萬分之二,而發達國家一般要占到2%左右。于此背景下,我們需要余彭年、楊瀾、黃如論等有識之士引領慈善的旗幟,彰顯愛心。在當今的時代,他們的行為難道不值得我們喝彩嗎?而太多的質疑,只會令后來者憂慮行善的如履薄冰。比爾·蓋茨的310億美元捐贈,其中就包括現金和權益兩種形式,胡潤也再三表示這是國際通行的慈善統計慣例,為什么到了楊瀾這里就非要質疑一下?慈善事業在中國尚不成熟,需借鑒國際先進技術進行操作。海外的慈善基金會設立專門的投資委員會,進行專業投資管理,以期獲得更高、更安全的資本回報,這是基金會保值、增值的通行辦法。遺憾的是,包括某些媒體在內,目前對慈善的理解還僅局限在簡單的捐錢捐物上,這種質疑恰是慈善知識準備不足的表現。
在“質疑論”中,還不乏“是捐贈還是投資”的揣測,這也有些杞人憂天。據可查資料顯示,楊瀾將陽光文化基金會設立在香港,正是要自覺地接受香港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督、審計。
何況,質疑“對楊瀾慈善捐贈質疑”又豈能拘泥于“慈善排行榜”?從報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楊瀾的慈善行為,是步履清晰、有跡可循的。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楊瀾連續兩年在“兩會”上遞交了關于完善慈善機制、推進慈善立法進程的議案;楊瀾夫婦這些年相繼救助了不少貧困學生、下崗職工等;新近成立的陽光文化基金會也將加強慈善機構人員的培訓……這表明,他們的慈善行為是理性的、一貫的,實非突發奇想。
其實,質疑“對楊瀾慈善捐贈質疑”更非拘泥于楊瀾一人的慈善行為,而是呼喚一個良好的慈善生態環境。也許,喚起國人的慈善意識需要以這種質疑來作代價,但我們更祈望那些已經播下的愛心種子,少經風雨,多沐春光。給慈善以愛心,慈善將讓我們的快樂來得更快、溫暖變得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