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希望工程是行善還是斂財
2011-08-22
近日,由“世界杰出華商協會”運作的“中非希望工程”一下子風生水起,但又顯得迷霧重重。
對于“中非希望工程”,引起的風波恐怕不是因“世界杰出華商協會”實際上是“世界杰出華商協會有限公司”的遮掩,這種官商不分的現象,在現實下,只是操作層面上的不同而已,要賺大錢,早已不是“無奸不商”,而是“無官不商”。對此引起的民憤,僅限于他們利用人們的善心圈錢,如果用商業手段賺錢,老百姓已經司空見慣了。而“中非希望工程”,在尚有不少落后地區孩子沒學上的國情之下,對照起北京關閉打工子弟學校來看,為非洲捐建1000所希望小學,則不免令人生出“寧予友邦,不予家人”的慨嘆。
值得注意的是,公益組織是否充當了不光彩的角色,善款又究竟流向何處?會否以慈善之名牟利?
公開資料顯示,該慈善項目由世界杰出華商協會和青基會共同發起,前者屬于全國性公募基金會,早已因希望工程名聲在外,而后者聽起來也像一個公益組織。
然而事實是,該協會在香港注冊名稱為“世界杰出華商協會有限公司”,但在其官網及社會活動中始終沒有出現“有限公司”字樣。對“公司”二字的諱莫如深,顯然是考慮到了公益性與盈利性兩者之間的排斥關系,可青基會負責人卻對此不以為然,稱“是企業還是社團不重要”。
真的不重要嗎?郭美美事件引發的系列丑聞中,哪一個環節看不到商業機構試圖盈利的魅影,又有哪一個不是信誓旦旦地打著公益的幌子最終唱歪了經?按照青基會負責人的解釋,“將捐贈資金的10%用作項目服務和管理及行政費用”是合理合法的,即使如此可能在初期還不夠用。這當然是可能的,如果初期捐贈數目較低,恐怕連飛機票都不夠,可要是捐贈額果真能達到建設1000所希望小學的標準呢?以每所小學需150萬元計,管理費用將高達1.5億元,有了盈余又怎么辦?會分成嗎?
面對公眾疑問,青基會稱,該項目目前未向社會公眾進行勸募,所有捐款均來源于世界杰出華商協會會員的定向捐贈。言外之意是什么——沒收你們的錢,你們瞎操什么心?按照青基會的解釋,世界杰出華商協會扮演的角色只是個勸募者,捐來的錢還是由青基會負責。如此說來,該協會就是個義務打工的,這和紅十字會和商紅會等機構的運作套路沒什么兩樣。我們不禁要問,連勸募環節都省了,具體運作管理又是由企業家及其子女擔任的主席、共同主席和執行主席等人完成,你是個干嘛的?靠一個牌子和一紙授權就把事兒給干了,慈善莫非如此簡單?
事實上,慈善不僅需要品牌和公信才能生存,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聘請專業的人員才能完成,給捐贈者一個滿意的交代,所謂10%的管理費就用在這里。然而近期紅十字會等公募慈善機構所爆出的系列丑聞表明,長久以來,他們對此既沒有動力,更缺乏能力,而總是想著憑借商業機構的力量“一舉兩得”,天下哪有這等好事!
共募基金會的任何舉動,理應受到全社會的監督。在美國,公募性質的基金會進展總數的1%左右,絕大多數都是慈善機構都由私人基金會、家族基金會和企業基金會組成,他們才是慈善的主體。類似“中非希望工程”這類向特定目標勸募、又投向特定目標的項目,本就應以非公募基金會的形式運作,主要接受捐贈人的監督,并對其負責。
此外,有網友將此次事件與“郭美美事件”進行類比,并形象的將兩起事件中的新聞人物進行了類比:郭美美=盧星宇,王軍=盧俊卿,中紅博愛=天九儒商,紅十字會=青基會。
所以說,面對“公募基金會 私企”的怪胎,公眾的諸多疑問再正常不過。如果慈善主體不行善,行善主體又不管錢,誰能保證利益不會私下勾兌,善念不會受到利益的沖刷呢?
從目前媒體揭露出來的驚天黑幕和盧俊卿的種種謊言來看,這個由世界杰出華商協會公司老板、天九儒商集團董事局主席盧俊卿一手策劃操作“中非希望工程”不過是在玩一個空手套白狼的把戲,是以“慈善”之名行“斂財”之實!